哲学系(珠海)党委书记屈琼斐
大学一直面临两个灵魂拷问的问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出这样的人?
高松校长在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的报告首先明确了我们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问题:要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传承文明,贡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人。在大学校园中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人的过程,是推动大学生能成就卓越的自我,起关键作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优秀未来社会人”所应该具有的素养,或者说能力。一所追求世界一流的大学,理应以培养世界一流素养的人才为目标。
怎么培养出这样的人?我有一些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
高松校长在春季工作会议报告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之路”要点中提出: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我理解,这是对大学生在中山大学的校园中,将要经历什么样的教与学的过程才能成为优秀社会人,作了一个最精炼扼要的框架素描。
一是,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养和培养模式到底是什么?教育界从古至今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
在有阶层或等级的社会,越追求卓越,期望培养精英人才,就越强调通识教育;越小富即安,追求就业,就越强调专业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影响至今的名著《理想国》,专门谈论了教育,极少数的城邦公民是精英的等级符号。城邦公民所受的教育,17岁以前初步的阅读、书写和体操射箭等,考核没过关的当农民手工业者;20岁以前,学习音乐、体操、算数、天文,考核没过关的当军人;30岁以前,再加学习哲学,考核没过关的担任国家一般官员;最后一个阶段学习哲学,最终成为哲学家,对整个国家执政。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只有通识教育,没有专业教育;在他心目中,越是精英阶层就越强调通识能力。
如何表述这种素养,哈佛大学2018年实施新的通识教育改革方案,有这样文字。突出通识课的四大特点:越少的课程意味着越大的自由和深度、更加重视跨学科学习、讨论课的地位更加突出、加大基于项目制的实践活动的比例。养成五种能力:开阔的视野与知识面、多元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同理心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八方面的能力评估体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数理能力、全球视野、适应性与探索能力、决策能力、思维习惯。
我国上世纪 50 年代院系调整,全面学习前苏联,刻画出我国本科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模式。几代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无论是在高校内部,还是社会广大老百姓层面,形成了广泛群众基础的职业导向的专业教育的文化。但是,我们还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建设未来国家应该具有的人才需求。如何兼顾这三个现实,设计和培养好世界一流人才,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之栋梁。高松校长提出三力: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并以相乘的方式,获得人才培养最宝贵的创造力,最终能引领中国发展的未来。
这里经常碰到的认识误区是,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文科的学一些理科课程,理科的学一些文科课程,拓宽知识面。中国教育在高中就开始早早分科,基础教育有重知识重考试的传统,大学教育过于刚性的专业教育壁垒,这些现实,让大学教育不得不解决狭窄的专业知识面导致的初步问题。这种误解,导致在培养方案设计中,过度注重让学生能够接触本专业领域之外的课程,拓宽专业知识的宽度,但忽略延展引领未来能力的深度。
二是,我们大学用什么方式来培养通识能力?校园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终将形成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通识能力。
大学要从各个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体验。我在这个问题上有深入的理解,曾经在美国东部一所文理学院请教校长,也是中大校友的后代,问他:通识教育做到极致的文理学院,主要在哪些场合完成通识教育。他回答:我们学校的通识教育,百分之九十是在校园内、课堂外完成的。这让我体会到,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堂这个“教”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一个校园都是“学”的场所,重视我们校园的每个支持学生成长的机会,将构成通识教育的丰富资源。
大学要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各种选择机会。我们要认识到,校园里庞大的学生群体,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每个人对未来的设想和成才道路的设计也不一样。以相互独立院系授课为特征的专业教育,就如在一个知识茧中开展教学。不断地开放校园教育资源给所有的学生,让他们不仅看得到,还能学得到,就是深厚的教和学的大平台。在我们尚不能一步到位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三三两两交叉的方式来实现。
一般认为,最大的教育权是选择权。选择,不仅要有选得到的资源,还要懂得怎么选。当我们在院系一线工作,和学生面对面,更焦虑和着急的是,学生并不懂得自己想要什么,缺乏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不懂得怎么选的典型表现。职业和发展的辅导,理想教育,在中国教育系统中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系统教育阶段,不得不补上这个缺课。
这里经常碰到的认识误区是,认为教学投入是教授站在讲台上。一门有深度的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深入的相关阅读、课堂讨论、高质量的课后作业、实验实践课程结合、助教讨论和答疑、作业辅导、朋辈协作等的支持,让学生真正学得透,而不仅仅是学得多。
三是,如何理解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通识能力。培养通识能力,重要的是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经历,以及我们作为教育者满足学生这个经历和目标需求的努力。
通识和专业的教育是无法割裂的。一是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核心课堂上,通过与同伴的辩论探索社会中的深刻问题,在作业和实践中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形成通识的能力;二是不同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知识、思维和能力的要求和视角视野,将构成学生多元能力;三是不同专业都有基础专业的要求,这些基础往往是多个专业共同的基础,比如写作、数学等。
这里经常碰到的认识误区是,以为有了通识,就不讲专业教育,把通识和专业对立。实际上,好的专业教育,能支持形成这个领域的专业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通识的能力。
总之,在我的理解中,通专融合是一个T字形的结构,不仅有广博的通识能力横轴,也有深长的专业能力纵轴,互相支持构成一个能走得远、走得高的“引领未来的人”。
文稿终审:哲学系(珠海) 陈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