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22春季会】开疆拓土新工科 奋楫扬帆新征程

稿件来源:智能工程学院 作者:吴晓枫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6-07 阅读量:

智能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晓枫(第一排右三)


2022年5月14日至15日,学校在珠海校区召开了春季工作会议。高松校长在会上做了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在报告中,高松校长提出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如何培养出“引领未来的人”?智能工程学院作为深圳校区首批建设的新工科学院,成立五年,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第一议题”学习,组织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定期组织专题会议,加强对重要工作的研究部署,引导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升履职能力。积极推动样板党支部全覆盖建设,在4个教工党支部中,已有1个支部入选学校样板支部建设并通过验收,1个支部入选2021-2022年度样板支部培育名单。在8个学生支部中,5个学生党支部均入选学校样板支部建设,并已全部通过验收。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同时入选了第三批广东省样板党支部建设培育名单。加大培养党组织后备力量的力度,把参加青马学堂、党章学习小组作为团员推优入党的重要考察环节。自2018年举办青马学堂、党章学习小组活动以来,共举办学习活动32次,学生参与活动达1200多人次。

立足国家需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智能工程学院立足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科技研发硕果累累。

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学院与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攻关,研制出具有自主导航和自动避障的智能机器人“小逸”,在武汉汉口医院隔离病区开展药物配送和医疗垃圾的运输,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城市交通大脑”一体化智慧交通管理平台,支撑了上海、广州等十余个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为上海进博会安保和空气质量保障保驾护航。与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合作,构建百万节点级的老年认知障碍知识图谱,筛查认知障碍和阿尔兹海默病高危人群3200人次,准确率达90%以上。

与广汽研究院共建“中山大学-广汽研究院智慧交通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总投资金额3000万元。此外,还分别与华为、深圳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共建千万级联合创新实验室、联合研究平台。学院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书写新的“春天故事”。

面向未来育才,打造特色新工科培养模式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2017年2月,教育部开始推进新工科建设。智能工程学院把握新工科发展机遇,立足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了“20门实验课+3大科技竞赛+3大实习”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助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2021年,本科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4项。本科生许玉腾、饶俊健和袁伟宁同学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同时,学院积极打造优秀教师、优质课程和一流专业等优质教学资源。蔡铭教授获评为南粤优秀教师;金枝副教授获评2020年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人工智能编程语言》课程被推荐为深圳市思政课改革创新系列优秀成果,《运筹学》《交通工程导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交通工程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打造高水平师资,构筑湾区人才高地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智能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71%是近五年引入的“百人计划”青年人才,100%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学院教师平均年龄不到40岁。学院通过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构筑湾区人才高地。

梁小丹副教授获2020年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刘永红副教授获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19人获得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奖励。大批优秀的人才来这里相聚,相知,相守,形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引才氛围。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智能工程学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凝练学科发展内涵,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优化学生培养方案,强化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工程实训”基础,培育一流教师团队。深化“三全育人”,推动“五育并举”。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育力度,打造新工科特色创新团队。乘势而上、起而行之、感恩奋进,推进学院事业在新时期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