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22春季会】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稿件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夏敏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6-27 阅读量: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教授

5月14日,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主持下顺利召开。校长高松院士作了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提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是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围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中,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管理机制,公共卫生学院召开了春季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会,并组织师生开展座谈,将从以下方面贯彻落实相关工作部署。

一、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

优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科生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术型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和专业型研究生铸造岗位胜任力的分层次分类别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教学方法、形式的优化创新,加大多层次多类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以学院的传染病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病原与传染病防控等优势方向为基础,加强与校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国家一流学科合作,依托学院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生物安全实验室及附属医院等教学平台,开设学科交叉性的新课程,同时鼓励学生辅修,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所需要的跨学科视野与思维。

通过公共卫生博士(DrPH)招生培养和在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中设置“医学+公共卫生硕士”双学位项目、“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和中山大学-广州市流调志愿服务队,形成“理论实践结合、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处置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二、开拓公共卫生师资发展新途径

在教师引进和发展全过程中,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评价标准。在学校人才培育平台的基础上,搭建院级教师发展工作部,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机制。依托学校“百人计划”以及学院“公共卫生融创人才培养项目”,精准引进和培育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大力推进“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进修,形成师德高尚、专业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以开设“学科交叉性课程”和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科学研究”为路径,组建校内多学科交叉协同育人的师资团队。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校内外教师交流合作,选派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公共卫生教学基地实践或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专家和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扩大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一支理论基础与实战经验兼备、擅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公共卫生领域的“大先生”。

三、创建公共卫生教育管理新机制

建设“平台共享、大师引领、项目贯穿”的紧密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依托学校和学院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平台,与大湾区的公共卫生机构、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或高科技企业共建公共卫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兼聘或合聘高水平行业专家作为教学师资,设置“公共卫生特色创新班”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设立融创公共卫生协同育人计划专项基金,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吸引社会各界的投入,为协同育人提供持续性的经费、人才和技术保障。

基于公共卫生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破“五唯”,立“四有”,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树立“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正确评价理念和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全方位引导和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投入教书育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社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面对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概念及内涵,围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目标,学院将进一步落实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环境氛围,聚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推动学院、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立足大湾区,稳步建设公共卫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文稿终审:公共卫生学院 范瑞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