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海天
5月14日在珠海校区举行的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作了《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报告。他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学部制改革等三个方面以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翔实的案例辩证地阐述了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规划部署,十分振奋人心。
其中,针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结合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及个人的既往经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培养引领未来的人的路径的理解
(一)什么样的人能引领未来?
高校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具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人才能应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领未来的人要拥有充沛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是“三力”乘数效应的产物。
(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
在理念上我们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在方法上要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效果上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认识人本身,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情和觉悟。最后在这样的土壤上开出“三力”之花,结出“创造力”之果。
二、“三力”的内在关系和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意涵
(一)“三力”的内在关系
“三力”之间不是时间上先后派生的关系,也不是各自发展的独立关系。它们是一个根系相连、相互协同、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因此“三力”的培养既要有针对性的方法,更要有整体性的眼光。医学生的“三力”培养尤其如此。
(二)“三力”在临床医学教育上的意涵
临床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引领未来的临床医学人才还需在此基础上具备解决未知问题的扩展性能力。同时,医学学科的综合性(几乎利用了所有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成就)、学科对象的人文性(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主动吸收、内化有关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成果。
因此,新时代的临床医学教育需要构建一个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充分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体系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色、临床问题为起点、临床思维为底层逻辑、临床实践为最终目标。这里面既包含了针对问题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学习力”,也包含了基于人文关怀从而发现、分析问题的“思想力”,还包含了知行合一、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三、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医学生“三力”培养体系
(一)什么是临床胜任力?
随着对医学教育的不断反思,近百年来国际医学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步和改革。近10年来进入了第三阶段,其核心特点是以卫生系统为基础,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转化式学习改革。
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相较于知识习得的记忆式学习、问题解答的形成式学习,这一轮的改革思潮更加强调知识以外的能力——以患者为中心、跨学科团队、循证实践、信息利用、科研技能、与公共卫生融合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6大核心胜任力: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终生学习。显而易见,上述胜任力都是开放式能力。均指向于未来,旨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
(二)临床胜任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临床上,无论微观的个体问题,还是宏观的群体问题,普遍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急迫性和不可预见性。特别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进步,人类触及未知领域的边界日益扩大,医学问题的产生速率、数量、难度也不断增大。
这些未知问题都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因此,“创造力 ”是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三力”养成是达成目标的路径,6大核心胜任力是“三力”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分解。
(三)如何促进医学教育中“三力”乘数效应的形成?
第一,改革当前医学学科管理体制。
临床医学教育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我校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西医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今的中山大学医科体量庞大、实力雄厚。但从全球看,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从国内看,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传统优势转化成新的优势。
我们拥有8个医科相关学院、10家直属附属医院,这是我们的优势资源。但当前我校医科的管理体制在达成共识与目标、统一步调和标准、聚合资源与力量等方面还需加强。因此,一个谋划有方、统合有力的医学部应当尽早成立。
第二,改革医学教育课程体系。
2020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我校是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医工、医理、医文的交叉融合力度。从师资队伍的交叉开始(例如,教师个体知识背景的扩展、教师群体跨学科的授课等),逐步深化到课程内容的融合(例如,基础与临床课程融合、非医科与医科课程融合、通识课与专业课融合等)。
第三,改革医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改革既能体现培养目标的变革,更能引导教学体系对目标变革的匹配。当前的评价体系还停留在经验教育为内核的记忆式学习、形成式学习时代。为了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未知的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医学生,达到“三力”的乘数效应和“创造力”的效果,亟需进行医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
回望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四大医学基础学科体系的诞生,还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升华嬗变,都得益于文、理、工科的发展推动。医学的创造力之源根植于对其他学科的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在培养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人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专通融合,促进“三力”乘数效应形成,早日建构出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中大特色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胜任力人才。
文稿终审:附属第一医院 骆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