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22春季会】谋划做好通识与专业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引领未来的心理学人才

稿件来源:心理学系 作者:佐斌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5-28 阅读量:

心理学系佐斌教授


学校召开的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主题聚焦“人才培养”。听了高松校长的大会报告、分管校领导的专题报告、参会人员的交流分享和陈春声书记的总结讲话,我深受启发,深受鼓励。高松校长阐述了“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这次春季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大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心理学科要积极行动,将会议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扎实推进心理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心理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十一个学科之一。中大心理学科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高水平心理学人才。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心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我们将以通识和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加以落实。

以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为目标更新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关于人类、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基本知识、观念和方法,促进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专业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某个领域的独特本领,让学生能够在未来贡献社会,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我系要进一步明确培养能够为国家做大贡献、能够引领未来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框架,针对“四类课程”分类梳理通识课程和心理学专业课程,明确各类课程定位和要求。第一类全校公共必修课(通识必修),按照“刚性化”要求开齐开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第二类公共选修课(通识选修),考虑心理学专业生源为理科生、心理学的学科根系为哲学与生理学,按照“平衡化”原则确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类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优先选修范围,协调平衡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培养,促进心理学和临近学科的知识关联与融合。第三类专业必修课,聚焦心理学专业素养教育,开设10门左右国内外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共同性核心课程,体现“标准化”要求,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坚持同一标准。第四类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选修课,按照“个性化”原则提供方向必选和自由任选。专业选修课要依据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心理学科特色及学生职业意愿来合理设置,为学生提供若干心理学研究与专业应用课程模块,增强不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个人专业本领。学生只需选择某一个模块,模块之间也能够打通。此外,结合这四类课程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以“解决问题”为牵引的“项目化”方式落实实习实践、“大创”活动、社会服务等培养环节和实践性课程,体现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交叉,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践。心理学专业四类课程的优化设置及标准,要贯穿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体现和保障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心理学人才培养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和特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也体现在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心理学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每一类课程都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自我、人性、生命、个性、情感、幸福、成败、文化以及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我们心理学科要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并形成心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模式和特色。

心理学兼具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属性,我们将研究加大学科交叉来培养人才的力度。与生命科学、脑科学、医学、健康类专业交叉,培养临床和健康服务领域的一流人才;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培养国家社会心理建设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此外,学校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心理学科将主动作为,为全校通识教育提供个人心理发展、社会心理行为两个主题领域的相关课程。心理学系将设立专门的通识与基础课程教研室来规划通识课程建设,为中大学生提供有特色的心理学类优质通识课。

文稿终审:心理学系 李桦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