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党委书记 程月华
在中山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校党委书记陈春声再次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并将“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已经形成,文理医工农艺学科综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总结为过去五年学校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中山大学农学院正是在学校坚持“国之大者”办学的主旋律中复办的,肩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办学使命,依托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支撑,努力培育富有创造力的新农科人才。
逐步优化本科培养体系
学院根据国家对新农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学科办学规律,经过面向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水平农业院校深度调研,近期再次修订完善了本科生培养方案,设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三大模块课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本硕课程贯通,着力培养富有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
近两年,同学们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在全国智慧农业创意大赛、首届全国大学生零碳未来创新大赛分获二等奖,在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生态修复科考大赛获唯一的特等奖。目前,复办首届2019级本科保研生顺利被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择优录取,其中2人直博;另有近一半的同学通过统考升学深造。
不断强化学生思政引领
学院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红色校史院史为动能,组织同学们寻访抗战迁徙办学旧址,挖掘丁颖教授坚持6年培育出世界上首个野生杂交稻品种“中山(大学)一号”,蒲蛰龙教授开辟 “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新路等先贤的杰出事迹,激励同学们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担重任。
同学们坚持开展“我的家乡变了样——乡村振兴暑期社会调研”品牌活动,利用假期走进乡村、了解民生、建言献策、助力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上好 “大思政课”,培植“知农爱农、兴农强国”情怀。同学们参加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等社会服务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刊发宣传。本科生王梓杰、唐浚博经过多重遴选,分别参加了全国高校劳动实践节目“一起种地吧”、中国教育电视台“2022年度行业电视荣誉盛典” 农业发展节目录制。
着力引导参与社会服务
学院为本科生配备了学术导师,引导他们从大二时进入团队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参加乡村振兴文化科教“三下乡”服务,努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2019级本科生王奥成团队在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海珠湿地植被修复科考大赛中获取唯一的特等奖,他们对园区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病虫害进行了深入调研,提供的数据支持和改进措施有力推动了园区管理,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近来,学院通过在云南洱海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结对共建凤庆县、抗战办学老区广东五华县设立“科技小院”“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平台,正在加大师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
正如学校的“两步走”发展规划,今后五年是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农学院作为基础、新兴和交叉学科,将继续优化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广东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力,按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中的期待,引导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