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2016年8月,我受聘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院长,是学院首位教职工,也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教职工之一。
药学院(深圳)是中山大学医科布局深圳校区的首批建设院系,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驱动的创新药学为发展方向,重点着眼于现代药学学科的建立,核心是创新药物研究。
过去五年,我团结带领同事埋头苦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协调推进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人才引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文化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从“小”变“大”,由“弱”变“强”。
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之问,我们致力于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将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架构。学生在思想引领、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学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联动,在思政教育、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院2021届(第一届)和2022届本科生深造率分别为72%和76%。
学院建立了一支广泛的育人队伍,23位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占学院教师人数的57.5%,朋辈力量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学院重视育人阵地建设,构建学、督、评、赛模式,助力教师站好第一课堂主阵地,打造学生工作支撑平台,在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和管理服务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学院还邀请了“克隆羊之父”Ian Wilmut、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Mario Capecchi出席中山大学国际名师大讲坛。
“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们规划、引育并组建了一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雄厚科研实力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余人,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50%。
我们执行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构建学、督、评、赛的提升模式,有力推进学院教师授课能力提高。建立健全学院教学督导制度,推进新教师授课培训和试讲工作,通过教学竞赛以赛促学,多方位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通过教职工大会、教研室、党支部等营造思政学习氛围。
近年来,学院多位教师获得多项校级以上荣誉称号,副教授程芳荣获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副教授刘娟荣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教授谢智勇荣获深圳市教育局2022年“优秀教师”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获批国家省部级项目立项130余项,总经费超1亿元。在重点重大项目上也有所突破:2019年教授谢智勇获批“国自然-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20年我个人带领团队获批“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项目;2021年教授邓音乐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学院以中山大学第一单位共发表高水平论文50多篇。
我们已在干细胞与创新药物研究、肿瘤免疫治疗、抗超级细菌的超级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绩,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在新兴干细胞技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我带领团队取得研究进展并使其可用于转化。
充分融合深圳特区精神和中山大学办学精神,我们形成了敢闯实干、互赏共享、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以文“引”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聚”人,通过建队伍、搭平台、树标杆、立特色等做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安心学习生活,让每一位老师都静心教学科研,让学院每一项工作都有序推进。
我们凝练了“敢闯实干、互赏共享、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建设理念,展现出蓬勃的行动力和创造力。开展具有学院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如药学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粤港澳药学科技前沿论坛、药学实验技能大赛、师生篮球赛、教职工生日会等,为师生营造开心安心舒心的工作学习氛围。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针对生物医药领域“卡脖子”难题,开展创新药物研发,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养高端药学创新人才。
【整理】刘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