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法学博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刘松涛
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于2023年2月28日至3月1日胜利召开,我很荣幸作为学生党代表全程参与了本次大会,认真履行了一名党代表的各项职责,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了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这次的履职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投身中山大学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以“心怀‘国之大者’,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奋力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为主题作了报告,从党的领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等十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中山大学取得的非凡成就,为中山大学未来的事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在过去五年中山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法学院博士生党员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提升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方面积极主动作为,致力于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2022年7月,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成立了以法学院博士生党员为主体的校级社团——中山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青年研习会(以下简称“研习会”),研习会系全国范围内较早成立的以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宗旨的思想政治类社团。一方面,研习会先后面向“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的工作人员、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和清华大学学生等群体开展法律宣传活动,致力于在法律交流过程中加强不同学科学子的交流,荣获2021-2022年广东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项目。另一方面,研习会举办了中山大学首届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士生学术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参加,为广大博士生群体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培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2021年到203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领先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中大风格、引领未来发展的世界强校,推动办学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山大学追求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可能也会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正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还有不足、学科交叉融合还有不足,需要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在此,作为一名法学博士生党员,就提升我校博士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提两点建议:
第一,鼓励不同学院的基层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通过鼓励不同学院基层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有助于为不同学院的教师和博士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党建与学术研究”的深入融合。2023年3月3日,中山大学法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与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党支部开展了共建活动,为法学学科与海洋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了平台,推进了双方学院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作为法学院2020级国际法的博士研究生,也在法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参与了本次结对共建活动,在与“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的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科考船在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可能面临的现实法律问题,对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少思路。
第二,在全校范围内搭建不同学科博士研究生的交流平台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新的学术生长点、新的学术前沿。目前还没有全校范围内的博士生交流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交叉学科融合能力的提升。例如,法学院有的博士生研究的方向是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该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需要有法学领域的知识,也要求研究者需要具备国际关系学、涉海洋学科和环境保护学科的知识。有的博士生以数字政府的法律问题开展研究,该问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法学、公共管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知识。建议学校搭建不同学科博士研究生的交流平台,提升我校博士生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
中山大学是一所具有鲜亮红色基因、追求卓越品格和爱国奋斗精神的大学。在近百年办学历程中,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山大学一定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稿终审:法学院 梅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