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2017年底,当选中山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学生党代表时,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5年,中大迈向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这也让我更期待未来5年的学校和自己。而彼时的几个月前,我决定留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继续攻读硕博研究生。
原以为求学光景难捱,但倏忽间5年已逝,有很多值得终生铭记的时刻:2019年5月,我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21年7月,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获评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受邀出席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并作汇报。
母院院训“问人间政治之道以善政天下,求公共管理之理为良治中国”在一开始就为我指明了方向——在探寻善治中实现个人成长。5年的硕博连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让学业植根田野是火热实践,让田野扎根学业是冷静思考。
一、从“我们听的想的”到“看他们怎么做的”
成长,就要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走以前没走过的路。在学院,有很多机会去实践,2016年下半年,我的老师被选派到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挂职副县长协助当地脱贫,由于从小对乡土有热切盼望,我主动请缨跟随前往,坐17个小时的火车跟了过去。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受触动。刚到十几天,就遇到了当地40多年来的最强台风,我参与并亲眼见证十几名基层干部在半天内转移了1000多名群众,而那个乡镇总人口不足5000人。那一刻,我不仅被其中的人和事感动,善治在我眼里也变得具体、生动、鲜活起来。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那时当地有19个村没有医生,16个村没有卫生室,村民生了小病,就得翻山越岭到乡镇,看大病则要长途跋涉到外地,因病致贫返贫的村民不在少数。对此,老师决心带着我们一起攻克“无医村”,走遍各村调研,到各地争取支持,设计方案时我们常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生怕自己少看了一些文献、少做了一点调研,经过努力,精心设计的“健康扶贫”方案落地,当地医疗孱弱现象悄然改变。
过去,总听别人告诉我们治理“应该怎么做”,很少顾及现实条件下“能怎么做”,更没有机会去看看“正在怎么做”。在实践中看到的,远比听到的想到的要深刻得多。
从贫困县回来以后,同去的一位硕士师兄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那就是研究医疗减贫,现在他已经远赴重洋继续深造,他说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另外一位博士师兄在顶尖期刊发表了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关注着当地的农业发展,而我也心甘情愿地选择坐上“学术冷板凳”,留在中大继续攻读博士。
二、从“记下结论”到“学会提问”
高松校长曾说过,中山大学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而强大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是引领未来的核心能力。学院始终倡导,研究生要进得去田野,更要跳出来思考,从“看山不是山”升格到“看山就是山”,而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考能力,会让你看此山非初见时的那个山。
由于论文研究对象是中小企业,我曾对数十家企业开展调查,曾夜宿小城车站、席地而睡,与蚊虫共眠;一包瓜子、几碟花生米,就与中小企业主在公园长凳上畅聊一夜。这个过程,我始终提醒自己:这是为什么?本质是什么?我真的懂了吗?最终,我的访谈资料超过35万字。跳出论文,让我终身受益的还有这种学习力、思想力:永远好奇、永不满足、永不盲从。
我时常感到,“学会提问”比“记下结论”更重要。在很多情况下,适用于西方资本市场的模型在中国股市里可能并不适用,而在中国迅猛发展的电商产业在发达国家也难以运转,许多概念、理论和定理放之四海而不皆准。因此,中大教给我的最重要知识不是某一知识点,而是教会我如何善于学习,想着学、干着学、反着学、算着学、比着学,怎么学都好,总之就是要站在学习的制高点上,这是行走大千世界的底气,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可以在不同的地域、时域、领域都能有足够的学气、静气、勇气。
三、从“一腔热血”到“一生信念”
自2013年进入中大求学,历经本科、硕士、博士。如果说父母给予我躯壳,中大则是赋予我灵魂,将我年幼时潜藏内心的“一腔热血”激发为“一生信念”。犹记得乡村雨夜,在一盏3瓦灯泡发出的昏暗灯光下,我坐在小板凳上看金庸小说,看到死守襄阳城的郭靖、自绝雁门关以阻辽军的萧峰……不知在哪个时刻就记住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现实中乡村老家山高路遥更是催化了这一情怀的暗长。生活中,我看到年过六旬的舅舅婶婶在40°C高温下,上高山摘茶、炒茶、制茶,却又因不成规模或是没有品牌而贱鬻或是回收无门。那时我困惑家乡常年发展的艰难,硕士期间曾在学院的支持下使用一些理论与数据形成报告,试图审视与解释“家乡的贫困”,为当地提供一些可能的改善之策。
浸润在政务学院这一公共管理的学术重镇与大师云集的氛围中,对我产生了恒久有益的影响,“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上医医国”的声音始终振聋发聩,文化熏陶、师长教诲、朋辈示范更是滋养了我对民生领域的深度共情,或许正是这种长期藏于内心的底层视野潜移默化地引导我在研究选题中选中忧患实多的市场弱者——中小企业。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肖滨教授始终提醒我要低下头、弯下腰、向下看,做最接地气、关乎民生的研究,我仍记得当时他给我打了2个小时的电话,引导我定下研究中小企业的决心,他给出的原因很简单:这个群体关系到社会最大的民生福祉。如果我的研究思考有可能为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境况做些改善的话,多年的“冷板凳”就值了。
这些年来,学校、学院始终为我找寻本心初心、明确人生方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我依托党支部为少数民族同学辅导学业,带领团队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针对国是民生发表青年评论,参与研发科技党建成果并捐赠到相对不发达的边疆地区,以及雪域高原、大山深处的基层党支部……2014年我随学校到广西百色开展社会实践,与那座小城结下不解之缘;2022年初,百色多地遭遇疫情,防疫物资临时短缺,我与几位中大校友多方筹措,两天时间驰援了数万元物资,缓解当地一些村子的燃眉之急。毕业前的这一经历,不仅让我获得了饮水思源的欣喜,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人生信仰,就是始终把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放在人生价值的首位。
2022年7月毕业后,我作为选调生从事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很大一部分服务对象是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就业群体,他们经常“一个人、一辆车,撑起一个家”,工作起来“四季无休、三餐不定、两腿不停、一心挣钱”。为此,我们竭力推动各地建设了1万多个“暖心驿站”,让他们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饿了能热饭、心烦能倾诉,转角就能遇到“爱”。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虽有时也会因工作忙碌、事务繁杂感到身累,但能够有平台、有机会为社会民生事业添添砖、出出力,做一些看起来普通但很有意义的事,从未感到过心累,反而总是觉得心里暖暖的。我想,这大概也是中山大学及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带给我的独特影响。
整理:刘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