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基层风采】农学院: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向复兴

稿件来源:农学院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2-27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兴基)农学院2019年正式启动复办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党建引领,抓好做实学生的思政教育、专业导学、社会实践、自我管理,着力培养兼具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新农科复合型人才。经过三年多的党政齐抓共管和师生们共同努力,初步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思政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学院自复办之初,党组织为系统强化学生思政教育,设立了每周一期的“光明青禾思政讲坛”,作为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涵盖“四史”学习、专家讲坛、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针对学科特点和学院实际,将思政教育与时代特色、行业发展等结合,重点加强校史院史、新中国农业史、农业文明以及耕读文化学习,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结合“四史”学习,学院重视早期办学院史挖掘和杰出校友寻访,组织师生们先后9次走访早期办学点、寻访5位杰出校友(包括我国稻作学奠基人丁颖院士、“矮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全国学运领袖黄承先烈士、深圳市委原书记李灏、著名茶学家陈兴琰),激励师生传承先贤们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目前正在协助梅州五华县、湖南宜章县抗战办学点挖掘整理、活化利用红色资源。

师生寻访我国稻作学奠基人丁颖院长抗战办学时办公旧址

邀请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领导和专家,为师生们讲述祁阳站四代科技工作者六十年来传承探索,攻克了红壤农田长期低产的难题,使美国土壤权威预测为“红色沙漠”的红壤大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磨砺出被命名为我国农业“三种精神”之一的“祁阳站精神”。邀请深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王汝津,为师生们讲述深圳经济特区辉煌的改革发展史,展示先行示范区宏大的建设画卷。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开设讲座,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引导同学们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以及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对新农科人才的迫切需求。

专业导学,巩固使命担当

为了不断提升同学们对新农科的专业认知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学院设立了不定期的“光明农业讲坛”,邀请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做学术前沿报告,解读新农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现状;邀请深圳丰农控股公司高管校友分享从世界500强企业跨界从事现代农业的心路历程,并为学院设立了“丰农奖学金”,2022年颁发了第一批15万元奖学金。

学院从大二本科生开始,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位同学配备专任教师作为学术导师,吸纳其参与团队科研活动,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探索精神;在著名的深圳光明农场旧址,与利亚湾农业公司共建中山大学智慧农创园,在这里开设了作为本科生脸谱课程的“一分田”专业实践课程,开展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实践,以及劳动教育。目前。利亚湾智慧农创园不仅成为农学院和深圳校区及附属医院劳动教育基地,而且成为光明区委党校的思政与劳动教育共建基地,先后承办了校工会、孙逸仙纪念医院、航空航天学院、理学院等单位,以及光明区委党校、平安银行等机构的劳动教育和团建活动。

2021级本科生“一分田”教学实习于科研训练启动仪式

学术导师及科研团队引导研究生们不仅关注学术前沿的科学问题,同时关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引导本科生们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知识大赛,提升发现实际问题、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技能。近两年,师生们参与了学校在产粮大省河南省平舆县设立的中大河南研究院农创中心的科研攻关,开展砂姜黑土低产田综合改造和地标作物白芝麻基因测序、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本科生首次亮相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参加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生态修复科考大赛,荣获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智慧农业大赛、零碳未来创新大赛、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均有上佳表现,取得十余项奖项。

为了助力本科生学业深造,加快高层次新农科人才培养,2022年3月,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在线举办研究生招生政策宣讲会。目前,学院复办后首届大四保研推免生顺利被中科院、浙大、复旦、中国科大、武大录取,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初步检验与认可。

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高度重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科人才,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自2020年暑期以来,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了五期“我和我的家乡”系列假期社会调研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假期返乡期间走向田间地头,了解家乡、记住乡愁,发现问题、建言献策;同时寻访家乡的红色文化,赓续文化根脉,讲好家乡故事,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

2022年暑期,在凤庆县和红塘村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师生赴学校定点帮扶点—云南省凤庆县红塘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满满:调研茶叶、金丝皇菊、黄精等中草药种植及销售情况,探讨生态茶园改造、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案,并尝试实践了核桃、茶叶系列产品直播带货活动,直播30分钟左右,销售成交1093元;还与村民同台进行了文艺展演,为小学生送上了两节传统教育和生物科普课程。

同学们做带货直播前准备

同时,学院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在2022年暑期进行的广东高州市土壤采样试点工作中,师生们克服天气酷热、蚊虫叮咬、道路崎岖等困难,在全省九支队伍中率先优质完成任务,得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好评,为全省同行作了经验分享,并成为广东省土壤普查三个片区之一的技术支撑单位。

自我管理,提升综合素养

学院复办招生以来,始终重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学科方向交叉点,培养同学们自立自强、互帮互助的自我管理。学院组建了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青禾科技社团”。社团为克服新冠疫情突发导致的线上教学等不利影响,组织本硕博一体化的“大手拉小手”学业帮扶活动,由研究生承担本科生专业课的线上辅导任务;根据本科生的国内外考研深造需求,先后组织3场学术沙龙,由研究生师兄师姐分享专业学习、考研、出国申请经验。

2022年年初,科技社团开展了“校园植物智慧身份证”设计与挂牌工作,建立一个集学术科普、文化展示、植物管理保护、环境监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植物信息智能数据库,丰富深圳校区的校园文化。

部分挂牌志愿者合照

为了创新《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三门课程学习形式,提升学习实效,学生会受学院委托承办了“激情燃五月,青春献祖国”综合素养知识大赛,同时设置广州校区线上分会场。大赛吸引许多同学参与,收到良好反响。

“激情燃五月,青春献祖国”综合素养知识大赛现场

经历了三年多的立德树人实践,面对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师生们更深切体会到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由此也再次感到了新农科人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学院将继续探索、完善“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路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新农科的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业先行示范做出中大的贡献。

文稿终审:农学院 程月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