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我们这五年】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稿件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3-01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林嘉欣)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这一战略擘画为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五年来,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人才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的多学科支撑的师资队伍。


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落实人才政治素质考察。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亲自负责,切实履行好选人用人的把关责任。通过建立严格的人才引进工作流程,确保引进的人才胸怀大局、德才兼备,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真正做到政治上靠得住、事业中做得好。

加强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学院党委发挥密切联系人才的政治优势和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建立高层次人才重点发展对象台账,定期研究,抓好落实,在骨干教师中积极发展党员。2017年以来,发展了张佰君、蔡鑫伦、李朝晖三位教授入党。做好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引导人才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是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

校领导见证学院三位教授入党

建设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通过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和管理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二是形成了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教育体系。每个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专项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学院党委举办全面从严治党及师德师风教育教工培训班

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以形成优势与特色学科方向为目标,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兄弟院校互访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逐步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自2017年以来,依托学校“百人计划”和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人才34人,其中9人已迅速成长为国家省部级人才。聘用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57人,其中6人已通过转聘渠道获聘副教授职务,青年人才战略储备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优秀电子信息人才的加盟,源源不断为学院注入新鲜血液。

强化人才队伍引育并举。学院致力于拓展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事业发展空间,既下大力气“引”,更多措并举“育”,推动人才队伍稳量提质,人才储备具备竞争力和发展力。如,学院党委推动支部开展“青年教师发展提升计划”,组织资深教授党员在教学和科研上对口指导帮助年轻党员,精准突破、全程支持,有效提高申报成功率。较2017年,学院新增国家省部级人才26人次。目前学院有中科院院士、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广东省各类人才项目入选者等,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广东省创新团队,在国际上具有优秀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凝聚专业与思政合力。学院党委聚焦新工科人才培养和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需要,自2017年以来,已选聘11名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将青年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领域。青年党员教师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提高了政治素质、坚定了理想信念,达到“育人育己”的良好效果,学院党委提交的研究成果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学院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具有工科特色的电子信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意义,凝练建设经验,将探索出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纳入新进教师培训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和协同效应。目前开设的120门课程均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专业精神教育、科研精神、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道德伦理教育等思政元素,15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

研究成果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院举办青年教师辅导员交流会

始终坚持发挥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头雁效应激励雁群成长。在学院,党员就是旗帜,党员就是标杆,在立德树人、科研攻关方面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威信不断提升。学院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中,61.3%为党员;2017年以来,学院新增7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其中6项的项目负责人为党员;学院教学团队7人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其中5名党员;学院2名教师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均为党员。教职工第一党支部获评为“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职工第二党支部、教职工第五党支部入选中山大学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

擦亮党员名片塑造精神内核。近五年,学院教职工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在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锋楷模。学院党委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讲述党员故事、擦亮党员名片。如,邓少芝教授获评“第十二届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陈弟虎教授获评2021年“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学名师”;蔡鑫伦教授、谢曦教授获得授予广东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学院在冷阴极太赫兹波辐射源、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光电信息技术、铌酸锂薄膜电光集成芯片等方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硅基氮化镓功率电子器件成果实现技术产业化转移,蔡鑫伦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王钢教授团队项目入选中国科协2021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系广东高校唯一入选项目)。先进事迹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逐渐形成“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

邓少芝教授获评第十二届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广东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蔡鑫伦、谢曦

响应组织号召彰显大爱无疆。学院党委勉励教师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卡脖子”技术研究,并引导师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张琳副教授作为第21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任西藏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将保障信息在复杂环境和恶劣条件下可靠稳定传输的前沿科学技术,将在广东工作积累的教学科研经验带到祖国西部,支援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获评西藏大学优秀援藏干部、西藏大学优秀教师,研究成果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张琳副教授挂任西藏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将继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导广大人才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努力聚集更多优秀人才,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学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推动学院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学院和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断贡献力量。

文稿终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刘飞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