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颜玉)五年砥砺前行,五年春华秋实。中山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扛牢政治责任,强化理论武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组织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积极有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将接续奋斗、履践致远,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用实际行动展现责任担当。
党建引领,高擎伟大旗帜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巡视整改为契机,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以夯实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教职工党支部样板支部培育和学生党支部打造品牌活动为抓手,努力探索党建工作与学系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始终。五年来,通过抓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抓重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贯彻落实、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多种方式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全系工作各方面,教育引导全系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文系(珠海)师生集中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以巡视整改为抓手,立行立改和长期整改相结合,制定84项整改措施并全部落实;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落实“双带头人工程”,规范发展党员和“三会一课”等工作,强化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教职工党支部获批学校样板支部培育计划;推进党团一体化建设,学生党支部定点联系各年级,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组织工会活动,开展集体生日会、精品茶文化活动等营造团结氛围。
强化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党的十八来以来,全系师生不断从百年党史、红色校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一次次思想洗礼中,爱国之情更加深厚,强国之志更加坚定。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学习等定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全系师生广泛参与,举行党史主题党日、团日、班会活动103次,发布或转载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推送超过300篇;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做好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6个项目共计25项具体活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帮助师生切实解决困难。
坚持党管人才,常态化推进师德师风和纪律教育建设。举行全体教职工大会进行警示教育和纪律教育宣传,要求全体教职工继续守好廉洁底线,自觉把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先进纯洁;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手册》、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并学习观看《习近平的教师情》《零容忍》等专题片,勉励教师不断涵养高尚师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组织评选“文珠教学名师”,鼓励全体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培养高质量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中文系(珠海)组织老师观看师德师风专题片
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
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年来,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335名、硕士研究生56名、博士生24名,他们传承薪火,践行初心,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始终寓德育于课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五年来,积极打造系列高水平思政金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生动实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目前,全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100%全覆盖,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11门,每学期定期举行系主任书记思政课,不断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实践中。
中文系(珠海)系主任书记思政课
社会是思政育人的大课堂。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造实践育人品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中国道路的光辉。每年暑假,通过“三下乡”活动、“润乡土”计划及“社会实践”课程,文珠学子从珠海出发,分赴四面八方,参与支教、扶贫、抗疫、推广普通话……他们走向田野、走进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文珠青年的家国情怀写在脚下的热土上。
五育并举,培养“大写的人”。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持续优化育人生态,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多措并举深化学风建设,常态化开设学风讲座和学业生涯规划辅导主题宣讲;加强美育,以“文珠计划”领衔,主办“我爱你中珠”摄影大赛、文艺作品创意大赛、草地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健全志愿公益体系,鼓励学生以勤劳双手弘扬集体主义,以奉献精神凝聚青春力量。
中文系(珠海)文艺作品创作大赛学生作品
以本为本,凝聚学科优势
一流的学科培育一流的人才。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一级学科完整建制基础之上,五年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打磨课程质量,重视“以本为本”,也持续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凝聚学科优势力量,打造开放包容与跨学科、跨文化、具国际视野的新型院系;聚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课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既循源头,又立潮头。五年来,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利用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突出研究特色,重点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方向;以各教研室为龙头,三大科研平台为抓手,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强科研项目培育、项目申报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促进科研成果产出,收获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已出版教材、专著、译著等二十余本;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社科、教育部、省社科、博士后项目立项三十余项。
中文系(珠海)教研室风采
加强基础、促进交叉。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持续将学科优势转换为育人力量,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先进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打磨课程质量。通过科学制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中厚植人文情怀;探索学科前沿动态的同时培养理论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哲学、历史、外语、艺术等跨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学多元知识体系。
卓越教学、打造金课。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严把教学质量关,定期开展教师试讲、教学竞赛,系级督导听课覆盖率达80%以上;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面向珠海校区开设3次教学观摩课,积极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持续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五类金课”,建设10门次校级教改项目一流课程,《华文文学》课程获广东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立项。
寓教于研、追求卓越。五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为倡导人心向学,累积开设文珠大讲堂、名家讲坛、前沿讲坛、粤派学者讲坛、向学学子讲坛等三百余场,连续五年主办中文学科博士生论坛,营造“学在文珠”良好氛围,激励学生不断提升学术涵养,勇攀学术高峰。
知行合一,扎根中国大地
植根专业,知行合一。通过开展历史现场教学、优秀本科生海外历史文化调研等活动,五年来组织学生赴马来西来、北京、上海、厦门、长沙、韶关、肇庆、惠州等多地进行访学,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深度融合,坚持实践导向,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使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在火热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左图:中文系(珠海)历史现场教学活动;右图:中文系(珠海)“鲁迅班”教学研习活动
人以文立,思以文传。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肩负立心立命的文化使命,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职工党支部教师面向珠海市高新区讲授“唐家湾公开课”,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涉及“十三经”的内容,向大众介绍中国文化精神的刚健、向上、沉雄、豪放,课程线上观看量超11.5万,获媒体广泛报道;积极承担校园文化传承项目,推行文化与经典传播“文珠计划”,主办红色剧本创作展演大赛、“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创意大赛等,将中文学子的专业知识与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融会贯通,用原创作品挖掘红色历史,展现广阔、深刻的社会时代变迁,传递了独到的现实关照和炽热的家国情怀。
中文系(珠海)教师应邀讲授“唐家湾公开课”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五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与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扩大中外人文交流的号召,主办“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学术会议、跨文化视野下的戏剧研究工作坊、海内外博士生论坛、域外汉文文献语言学工作坊、跨文化汉字研讨会……参会海内外学者逾千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
逐梦惟有笃行。未来,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将继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拿出滚石上山、愚公移山、咬定青山的勇气韧劲,推动学系、学校事业更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科力量!
文稿终审: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