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李淑怡、张广东)中山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引领,以“承担生命 完善人格”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心有所向 学以成人”的大学文化建设,关注学生内在精神成长与心智涵养,坚持从实践中探索应时代要求、学生要求以及教育本质要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广大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党建引领,强化队伍建设立标杆
在学校党委带领下,心理学系教工党支部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党支部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定期进行理论学习与组织生活会,教育带领全体党员学习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教师不断提升政治觉悟与思想高度,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建设、业务工作相结合,引导党员同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0年,中心党支部被评为中山大学“先进党支部”。
校党委书记陈春声一行到心理学系调研党建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引育并举,建设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队伍。作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将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比例提升至1:3000,配置有编制2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8人。
育人润心,拓宽课程教学主渠道
心理学系与心理中心共25位教师悉心筹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聚焦思想引领,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眼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推动大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完善,开出全校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覆盖全体本科新生。课程招募学生助教39人,组织助教培训10场包括心理评估、朋辈互助技巧等内容,充分发挥朋辈互促积极效应,实践学校秋季工作会议中高松校长提出的“朋辈学习与联盟成长”。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校园危机预警体系。同时,心理学系与心理中心开设《心理、情感与社会》《心理学导论》等20余门公共课程,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充分发挥了课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守望心灵,提升专业服务心护航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承担生命 完善人格”愿景下,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格养成完善,将“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以提升学生心理弹性为主要出发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2022年的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各校园进行封控管理时逆行进驻校园。心理学系教工党支部、中心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以“1+N→1”模式精准联结,悉心支持开展心理电台、线上团体辅导、线上讲座,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共接听求助电话378次,开展专题线上团体辅导29场次,引导广大师生科学地认知生命,为共同抗疫提供心理护航。同时,常态化开展辅导员伙伴计划进一步优化三级预防网络、五级工作体系,用“心”维稳,创建积极平和的校园氛围。
心理中心教师开展身心调节讲座
笃行奉献,践行社会服务育担当
积极发挥心理学的时代使命和专业担当,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与发展。从学生内在成长的需要出发鼓励学生走出自我、走向他人、服务社会。带领学生走进西藏林芝,云南凤庆、澄江等多地的学校、医院、社区进行服务,积极发挥学生党支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学生透过实践过程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链接进而重建自己的生命故事,培育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在引领学生服务社会、双向成长的过程中提出“育德、育心、育情——基于情感激发、行为强化和信念培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林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援助工作
以行达知,深化学术科研促发展
自2004年开展“信仰·运思·悟道——关于大学生人生价值体系建立的思考”论坛后,心理中心便开启了对学子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讨,并围绕此开始了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实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近五年来,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完善,探索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人“理想人格”、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成为中国心理咨询理论的产出者和实践者。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面向师生不同群体编著《人生九章》《心灵的成长》《青年成长与青年教育——辅导助人工作读本》,以生命意义建构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生命热情、坚定学生忠诚信仰,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培养学生服务“国之大者”的志向追求。《青年成长与青年教育——辅导助人工作读本》获2020年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学术专著类三等奖,2021年,中心教师分别获得广东高校学生工作案例评优活动二等奖与三等奖。
心理中心编著的部分书籍
奋进五年看变化,扬帆起航新征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探索构建立德树人宏观背景下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心理育人模式,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添砖加瓦!
文稿终审:心理学系 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