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我们这五年】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大学文化高质量发展

稿件来源: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3-1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何韵、周怡昕)2018年3月,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简称“文管部”)成立,是学校建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校史馆)“三馆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新探索。五年来,文管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文管部党委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资源建设和文化传承为主线,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博档案管理和多校区校史研究同步发展,在建设具有中大特色、体现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大精神与优良学术传统等方面主动作为,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办公室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文管部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各项党建工作,以对党绝对忠诚的态度从严从实不折不扣完成中央巡视和校党委巡视整改任务,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党委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以党建促三馆事业发展。五年来,在思想引领方面,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创新学习方式,通过集体研讨、专题宣讲、实地考察、线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夯实学习教育成效;在内部治理体系方面,健全规范集体议事决策机制,党委会、部务会与三馆馆务会议有机衔接,统分结合,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又发挥专业团队决策优势;在党建业务双融共促方面,充分发挥三馆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阐发红色文化:统筹建设“新中国研究”文献专藏馆,为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提供资源支撑与服务;举办《红色记忆——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红色文献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各校区(园)建成“党史党建文献阅览区”,同步推出党史党建专题数据库展;设立“孙中山研究文献”专题书架,依托叶剑英史料专藏成立叶剑英史料研究中心,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两个课题获学校和广东省党建研究课题立项;在基层党建方面,五年来,文管部党委荣获学校“最佳党日活动”“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女教职工文明岗”等多项荣誉,两个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顺利通过验收。

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党建业务双融共促

构筑高质量资源保障体系

文管部以构建符合学校三校区五校园学科布局发展的,兼顾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具有一定地方或学科特色的体系化、规模化文献资源为目标,稳步推进高质量知识保障体系建设。五年来(截至2022年12月),图书馆纸质资源累计总量超1000万册(件),较2017年增长300余万册(件),保障水平达国内高校图书馆前列;数据库累计超1000个,较2017年增加300余个,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保持领先地位;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数据总量达160T,陆续建成“古籍撷珍”“碑帖集萃”以及缩微文献服务数据库。档案馆馆藏档案总数近29万卷,较2017年增加11万卷,归档数量在国内高校档案馆中处于较高水平;特色档案资源征集渠道不断拓宽,共征集到100余位名人校友近1万件档案;完成档案保护与抢救、医学文献修复、历史档案资料征集征购与修复等重点项目,抢救性修复档案共计16万多张。博物馆(校史馆)大力开展藏品征集与管理工作,新增重要实物与资料2000余件;南校园博物馆建成后计划统筹全校博物馆藏品资源逾百万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国内高校前列。

档案馆会议室与校友黄小安讨论档案捐赠事宜

完善高效能的智慧化服务体系

文管部创新服务理念,坚持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倡导提供三校区五校园同质化服务;努力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倡导一站式服务;加快新技术应用和平台建设,倡导智慧化服务。五年来,图书馆文献借阅量达272万册次,到馆阅览共计1354万人次,完成科技查新600余项,论文查收查引23万余篇次,依托于图书馆的中山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完成专利分析报告31份,向学校报送ESI核心办学数据37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报送专利信息服务案例8个,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知识产权培训讲座52场。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3.3万余人次、6万余卷次,复制档案56万余页,基本实现覆盖三校区五校园的在线归档、预约和远程利用服务。校史陈列馆自2019年8月开馆至今,已接待师生、校友、兄弟院校同行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同志达2.5万余人次,成为全校每年8000名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中珠读书吧”分布珠海校区各处,提供馆外图书自助借阅服务

建设一流现代化大学文化空间

文管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人文空间的熏陶,营造人心向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三馆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重要场所。五年来,文管部全面推进深圳校区图书馆建设,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增至18万平方米,总面积居全国同类高校图书馆前列;2022年依托“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成国内高校首个海上移动图书馆——中山大学“海上图书馆”,为随船科考人员、师生提供便利的学习阅读环境;东校园档案库房全部完成密集架改造,实现24小时恒温恒湿、全方位视频监控;南校园博物馆(校史馆)主体建筑已完成,总建筑面积约3.3万余平方米;完成约400平方米的校史陈列馆展陈布展,以“新教育 中国化”为主轴,努力揭示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新建成的深圳校区图书馆

依托“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成中山大学“海上图书馆”

新建成的南校园博物馆

加强大学文化传承与展示力度

文管部自成立之初就以传承中大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了包括中山大学文明校园创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方案、《中山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学校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五年来,图书馆在做好存藏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整理出版、数字化、宣传推广与教学研究等工作,线上线下举办阅读推广活动370余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及读者培训1028场,编纂出版古籍整理成果3部,举办文献与文化遗产专题展览8场,完成104万余页徽州民间历史文献、近4万余张碑帖的图像数字化,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共计790学时等。档案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强档案编研与文化宣传工作,完成中山大学大事记、中山大学沿革、全宗指南等基础档案汇编的续编工作,完成《红楼掠影》《端木正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图传》《屋檐下往事》等出版物11项,结合校庆、国际档案日等面向师生举办档案文化展览3个。博物馆(校史馆)按照“教学型博物馆”的全新思路,组织相关院系百余位老师参与设计方案,着力打造体现“专业教学、通识教育、辅助科研”为一体的崭新博物馆。

档案馆编研成果

在新征程上,文管部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积极统筹规划全校文献与文化资源建设利用,继续探索并完善适应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的大学文化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文稿终审: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 何文平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