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臧卢璐)大潮起珠江,弄潮正当时。中山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附属第七医院经历了从2016年筹建到2018年5月11日开业的初创阶段,正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近五年来,医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对美好医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宗旨,传承中山大学医科优良传统,大力推动医、教、研、管、文协调发展,并勇担社会责任,打造疫情防控“钢铁长城”和医疗帮扶“凤庆模式”,实现了“深圳速度、中大质量”,倾力打造大湾区医疗高地。
附属第七医院一期建设
党建引领,营造风清气正创业环境
近五年来,医院全体员工勠力同心,向党和政府及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医院党委通过不断强化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纪律的引领和保障,有效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三甲创建等重要任务中,医院党委积极组织动员,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为医院的跨越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赓续荣光,擦亮中大医科金字招牌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城市,致力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构建“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发展格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作为深圳市与中山大学“市校战略合作”的结晶,是中山大学设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属附属医院,依托中山大学百年医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品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由实力雄厚的中大医科支持建设,传承了“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大医精神和“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传统。目前,医院已引进中大医科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团队,有70%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科室主任、副主任来自中大各附属医院;各科的诊疗、护理常规也都传承于中大医科。同时,创院的领导班子都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将赓续中大医科文化,致力在深圳打造高水平医院样板。
高歌猛进,跑出医疗提质“深圳速度”
附属第七医院始终注重内涵建设,将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医院目前开放学科68个,获批省、市级重点专科和培育专科5个、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1个;疑难危重患者收治率达77.20%,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超99%,三四级手术占比达66%;开业仅4年2个月就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创造了建院时间最短的三甲医院的纪录;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全国排名快速提升,从2018年1122名跃升至2021年284名,进步838名。
附属第七医院2022年7月顺利通过三甲评审,成为全国建院时间最短的三甲医院
守正创新,打造深圳未来“名医摇篮”
附属第七医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一体规划、一体发展,致力打造深圳的“名医摇篮”。何裕隆教授兼任附属第七医院院长和医学院院长,为两院携手培养“新医科”人才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学院之一,附属第七医院承担了医学院60%以上的临床教学任务,在何裕隆院长的带领下,两院以“新医科”和临床胜任力为导向,探索临床(医院)与医学院深度融合,让基础课老师走进临床,医生走上基础课讲台,建立“临床+基础”双班主任制和研究生双导师制,成立了28个临床教研室实现对医学院的本科教学全覆盖,共同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医院建立了覆盖本科生见习实习、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和进修生培训的完整教学体系,累计培养各类学生2495人;2021年高分通过广东省临床教学基地评审,成为深圳市3家四星级临床能力培训中心之一;获评省级教改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3项,中山大学教学比赛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附属第七医院2022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临床导向,科研赋能创建“研究型医院”
医院致力打造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科研体系,建立了近200人的“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的科研人才梯队;获批广东省和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各1个,落地2个诺奖实验室;获各类科研基金立项37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98项,四年稳居深圳前三(其中2021年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均列第一);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科研单项两年进入全国综合医院100强(84名和99名);医院现已列入深圳市研究型医院创建单位,为创新发展和“弯道超车”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7月19日,广东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在附属第七医院正式揭牌
创新管理,医学人文彰显医院“温度”
附属第七医院将建设人文医院作为建院目标和发展愿景之一,设立了临床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和医学人文部两大机构:临床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由院长和党委书记亲自挂帅,下设国内首个由医院设立的医学人文教研室和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亚洲医学人文杂志》)编辑部,从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为建设人文医院提供智力支持。医学人文部则下设于医院党委办公室,在党委领导和党建引领下推动医学人文举措和医学人文服务落实。同时,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营造良好医疗环境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出发点,将安宁疗护、医务社工、志愿服务和医护关怀为临床医学人文工作的主要抓手,将人文服务落到实处。医院每年开展的亚洲医学人文菁英训练营,已成为国内医学人文领域的品牌学术项目。
《亚洲医学人文》期刊封面
“疫”往无前,前仆后继赴“前线”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何裕隆院长带领班子靠前指挥、超前布局、科学防控,克服春节期间“用工荒”“供货紧”等重重困难,仅用13天时间便建成了广东省首个新冠肺炎临时留观病区并投入使用,成为光明区乃至深圳市疫情防线的“钢铁长城”。2021年6月后,该临时留观病区成为深圳市境外隔离观察人员定点救治医院,陆续承接深圳市入境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罹患其他疾病的定点收治医院等定点救治任务。2022年11月,医院又义不容辞地承接光明区1家方舱医院的建设运营任务,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截至2022年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医院累计派出1.6万余人次参与北京、香港、深圳、广州、东莞等大规模核酸采集工作,共采集核酸530万人份。附属第七医院医务人员用大爱无疆的精神勇担疫情防控的社会责任,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百姓驱走疫情的阴霾,迎来蓝天。
2020年,何裕隆院长现场指挥临时留观病房建设
2020年2月,附属第七医院医护人员在临时留观病区合影
倾情帮扶,万水千山赴边陲
中山大学从2013年开始定点帮扶凤庆县,并一直倡导“扶贫先扶智”的帮扶理念。2017年,尚未开业的附属第七医院在何裕隆院长的带领下全力以赴对云南省凤庆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凤医)开展一系列对口帮扶工作,至今已形成常态化帮扶。近五年来,附属第七医院坚持每季度由院领导带队赴凤医开展实地帮扶,截至2022年已派出300多人次专家帮扶凤医,协助其建成7个省级重点专科,开展并注册新临床研究2项。何裕隆专家工作站胃癌早筛研究进展顺利,正在根据数据分析建立胃癌风险预测模型及随访数据库。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项目在凤医的启动,开创了县级医院举办重大科研项目的先河。何裕隆专家工作站的建站为当地居民胃癌早筛、早诊早治建立了完整的体系,通过科学研究,让专家们更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中胃癌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胃癌早筛提高全民健康。在附属第七医院的持续帮扶下,凤庆县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成功晋级三级医院,并入选国家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前500强。
2018年8月9日,附属第七医院与凤庆县人民医院签订对口医疗帮扶协议
何裕隆专家工作站牌匾
擂鼓催征,打造大湾区未来医疗高地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附属第七医院的创院定位是要建设国家级的区域医疗中心、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和保健康复中心。未来,医院将重点在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水平、推动医教研和预防康复保健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整体医学水平上下功夫,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病防治等为重点,打造成为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疑难复杂病例会诊中心、重大专病防治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比如,在危重症救治方面,医院二期建设规划配置综合ICU病床206张,专科ICU病床100张,将配足配强重症医护力量,提高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同时推动专病中心建设,整合系统专科、检查检验、药学等资源,围绕系统疑难疾病开展多学科诊疗服务,切实提升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还要大力推动平台科室建设,建设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等,提升区域检查检验与诊断整体水平。在科研创新上,致力于建设深圳标准、深圳指南;在教学上致力培养卓越名医。附属第七医院正以医、教、研、管的高质量发展来打造医疗高地,为大湾区市民的健康和“病有良医”贡献中大力量。
附属第七医院二期效果图
回首漫漫来时路,聚力赓续再出发。在中山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顺利闭幕之际,附属第七医院将秉承“崇德、求是、传承、超越”的院训,以深圳规模最大、临床专科门类最齐全、诊疗量最大、诊疗技术最先进、高层次医护人员最多、医德医风最好为目标,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昂首踏上新阶段的奋斗新征程。
文稿终审:附属第七医院 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