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瑞淇)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山大学哲学系党委组织了主题教育党支部对谈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共学”与“对谈”为方式,聚焦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容,分三大主题展开对谈学习。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党员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将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与自身的专业研究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同时加强各党支部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党员在交流中开阔视野,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根据活动安排,哲学系党委分别于6月2日和6日,在锡昌堂103会议室组织开展了三场共学对谈。活动开始前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莉婧介绍了举办活动的初衷和意义,并带领大家集中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左图:王莉婧副书记介绍活动 右图: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对谈现场
第一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对谈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为中心,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郭矩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杨思敏,从孟子“生民”概念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人民”概念的内在关系开展对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张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林展翰就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平等观”进行交流,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四位同学发言结束后,现场党员展开了热烈讨论。
支部代表发言
哲学系党委委员吴重庆教授、周春健教授、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万海峰老师分别作出点评。老师们指出,这次对谈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以对话交流的形式,将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人所开辟的社会新境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对其加以超越。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精华贯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吴重庆教授、周春健教授、万海峰老师作点评
第二场:拓展世界眼光,中西文明互鉴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对谈 研究生第四党支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第二场对谈中,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张靖、刘博达,分别与来自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何瑞麟、刘一鸣围绕中西方对“德福问题”“中国哲学与现象学”关系问题等进行对谈,从学理的角度阐明了中西文明本身存在内在交流的可能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正确的、可实现的。
支部代表发言
在同学们热烈的交流后,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主任助理陈乔见教授分别作了点评。张伟主任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文明互鉴的意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更好地体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意义。拓展世界眼光,即要在中国立场的前提下拓展世界眼光,同时也要有人类关怀。当今不同的文明之所以可以交流,是在于我们拥有一些根本的共同的关怀。应该要以更大的胸怀、更宏阔的格局、更宽广的视野去思考“世界将往何处去”“人类将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
陈乔见教授、张伟教授作点评
第三场: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锤炼科学思想方法
(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对谈 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在第三场对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姜震同学和科学哲学专业的李泽国同学围绕学习“经典”的方法论进行了对谈。博士生龚城和曾欢则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逻辑学的角度对“如何通过田野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支部代表发言
哲学系沈榆平副教授和吴重庆教授对本场对谈作出点评,强调了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在建立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田野是广义的人文训练的重要场所,田野工作是人文养成的非常重要的训练,是一个真正培养人的人文素养的过程。
沈榆平副教授、吴重庆教授作点评
本次活动是哲学系党委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主题教育学习不断深化的有益尝试。哲学系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学科担当,引导哲学专业的师生党员守初心、践初心,自觉承担起哲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共同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师生合影
文稿终审:哲学系 王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