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首页 > 科研新闻 > 正文

全氟烷基酸暴露可能会显著降低体外受精胚胎质量

稿件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谈希、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2-24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崔鑫鑫)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董光辉教授、曾晓雯教授团队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谭卫红主任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林梢教授团队,在环境健康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了题为“Perfluoroalkyl Acids in Follicular Fluid and Embryo Quality during IVF: A Prospective IVF Cohort in China”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基于一项体外受精(IVF)大型前瞻性队列,系统解析了卵泡液中全氟烷基酸(Perfluoroalkyl acids,PFAA)的暴露谱,发现PFAA的浓度水平与IVF期间的优质胚胎减少显著关联,并表现出化学物结构-效应特异性,研究结果为新污染物的控制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董光辉教授、谭卫红主任和林梢教授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曾晓雯教授、乔治梅森大学Michael S. Bloom教授和莱顿大学医学中心韦福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

不孕症影响了全世界约4850万对育龄夫妇,高龄育龄期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女性生殖力下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生殖健康。以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为代表的PFAA是一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国是其最大的生产国和使用国。由于PFAA具有环境持久性、高毒性和生物蓄积性,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卵泡是卵子发育的重要环境,目前研究表明卵泡液中可以检测到PFAA,但是关于卵泡液PFAA暴露与卵母细胞成熟度及胚胎质量关联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甚少,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结果不一致,缺乏大型样本支撑的纵向研究证据。

该研究是一项环境与生殖健康大型辅助生殖队列前瞻性研究(Guangxi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Study,GIVES)。2018年7月-12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招募了729名接受IVF治疗的女性。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卵泡液中32种PFAA浓度水平,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线性回归和对数二项回归模型来研究卵泡液PFAA与IVF胚胎质量的关联,并将卵母细胞成熟度作为干预变量进行因果中介分析,利用贝叶斯核机器回归模型(BKMR)进一步评估PFAA混合物对结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卵泡液中PFAA浓度增高,IVF高质量胚胎率随之降低(图1A),全氟辛烷磺酸支链异构体(Br-PFOS)是主要效应污染物(图1B)。

图1 卵泡液PFAA浓度与IVF高质量胚胎率的关联


此项在中国开展的大型IVF队列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揭示了影响体外受精结果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PFAA的风险管控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289/EHP10857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