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首页 > 科研新闻 > 正文

苏文如等揭示PIM1激酶可能是葡萄膜炎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及潜在治疗新靶点

稿件来源:中山眼科中心 编辑:李童舟、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10-12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唐艳丽)目前,由于发病机制不明,葡萄膜炎的治疗仍面临挑战。2022年10月4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苏文如教授团队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揭示了PIM1可能是葡萄膜炎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其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索葡萄膜炎疾病的新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为葡萄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葡萄膜炎是一种涉及睫状体、玻璃体、脉络膜和视网膜的自身免疫性眼病,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是反复发生眼内炎症。葡萄膜炎也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CNS的相对免疫特权,它不同于其他器官或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由于发病机制不明,葡萄膜炎的治疗仍面临挑战。因此,深入解析葡萄膜炎的免疫动力学机制,有望为进一步阐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以开发针对葡萄膜炎的特异性、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各种免疫细胞的异常是葡萄膜炎中自身免疫破坏的关键因素。其中,Th17细胞主导EAU发病机制。自身反应性Th17细胞的转移可在幼稚小鼠中诱导EAU。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B细胞在EAU中的疾病促进作用。然而,缺乏对CD4+T细胞和B细胞的调节以及与葡萄膜炎进展相关的变化的清晰描述。淋巴结(LN)对自身免疫过程至关重要。作为各种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之间相互作用的部位,LNs促进抗原呈递、免疫细胞激活和自身免疫反应启动。颈部引流淋巴结(CDLN)是促进大分子和免疫细胞从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引流的主要淋巴结。

在这项工作中,在不同时间点(第0、7、14和21天)从EAU小鼠的CDLNs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免疫细胞单细胞图谱,描绘了随着疾病进展免疫细胞组成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图1)。特别是,单细胞数据表明PIM1在EAU期间优先在Th17细胞、Th1细胞、Treg细胞和浆细胞(PC)中上调。抑制PIM1可减少Th17/Treg细胞和PC分化的不平衡,抑制PIM1会降低Th17的致病性。此外,在人葡萄膜炎患者中,CD4+ T细胞和浆细胞中PIM1的同样是上调的,抑制PIM1会减少患者外周血CD4+ T 和B细胞的扩张。这些证据表明,靶向PIM1激酶可能是葡萄膜炎的一种新的潜在疗法。


图1:相比于正常小鼠,对照组小鼠和EAU小鼠发生了相似的改变(炎症基因的升高,炎症相关通路的富集),但是EAU小鼠的反应更为剧烈(图1)。为了探索EAU中独有的上调基因,该研究排除了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中发现的上调的DEG,并构建了不同时间点的维恩图,从中发现了特异性上调并跟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PIM1(图1)。


综上所述,PIM1可能是葡萄膜炎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其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索葡萄膜炎疾病的新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为葡萄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这些研究结果于2022年10月4日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苏文如教授、郑颖丰教授、柳夏林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博士研究生李贺、硕士研究生谢利辉、朱蕾、李钊淮、王榕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该项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502-7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