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曾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曾燕教授与南方科技大学李仲飞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周骐副教授合作的论文“复杂网络视角下行业风险传染与银行信贷配置”于2022年2月在经济管理中文顶级期刊《管理科学学报》发表。该文在“行业指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表”和“上市公司向银行贷款文件”三套数据的支撑下,提出一种“预测+配置”的银行信贷行业配置比例问题的模块化解决方案。此外,该文尝试从行业网络聚类风险而非信贷行业配置个数的角度提出银行信贷配置是集中化还是多元化更优争论的新的分析思路。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主要的收益和风险来源。然而,我国的银行对行业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行业间的整体关联性。因此,基于已有研究,从复杂网络视角研究我国行业风险的主要聚类类型(循环型、中介型、吸收型和扩散型),在考虑行业聚类风险的基础上构建行业层面的银行信贷配置模型(Min-C即最小聚类风险模型)并给出信贷配置最优策略和信贷配置集中化的一种度量指标C-I-HHI (Clustering-Industry-HHI)。
该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1)在四种聚类风险中,国内的行业间聚类风险主要是吸收型,属于较高风险传染类型,国家应重点防范以传媒、通信、房地产,银行和非银金融等第三产业为代表的风险扩散型行业。
(2)最小聚类风险(Min-C)模型由于综合考虑了行业间的聚类风险类型,所以其信贷配置策略在贷款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上优于传统的Naïve(1/n)策略、最小方差(Min-V)模型和最小条件在险价值(Min-CVaR)模型下的最优策略,Min-C模型下的最优策略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分别低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
(3)基于网络聚类风险的信贷配置集中化度量指标C-I-HHI在传统的赫芬达(HHI)指数基础上利用网络聚类风险进行加权计算,在保留传统HHI指数性质的基础上,为银行信贷配置的风险衡量提供直接参考。
该文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用“有向加权”网络中的聚类系数指标细化行业聚类风险类型为循环型、中介型、吸收型和扩散型。此举为行业聚类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发现中国的行业间聚类风险类型主要是吸收型(较高风险类型)。
(2)运用聚类系数作为聚类风险度量指标,提出了银行信贷配置(分行业)的Min-C模型,其实证结果优于传统的配置模型和实践中商业银行的表现。
(3)提出的信贷配置的集中化度量指标C-I-HHI,不仅为银行信贷配置的风险衡量提供直接参考,还提供了银行信贷配置是集中化还是多元化更优争论的新的分析思路。
论文链接: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JCYJ202202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