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常见病理基础,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肝功能失调甚至肝癌必经阶段。因此,如何减缓或阻断肝纤维化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日,我校中山医学院吴忠道教授团队在日本血吸虫虫卵来源外泌体Sja-miR-71a在抑制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纤维化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研究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中科院一区,IF=14.976),题目名称为“Sja-miR-71a in Schistosome egg-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uppresses liver fibrosis caused by schistosomiasis via targeting semaphorin 4D”。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热带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尽管我国已经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但局部地区的感染危险性仍然没有消除,此外,在非洲地区,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流行仍然严重,输入性血吸虫病防治是新问题。
日本血吸虫虫卵来源外泌体Sja-miR-71a抑制肝纤维化的机制示意图
血吸虫侵入人体后,在肝门静脉及肠系膜内寄生,最后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后,虫卵随门静脉系统流至肝门静脉并沉积在肝组织内,从而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引起肉芽肿性炎症以及纤维化反应。同时,宿主的纤维化反应会导致虫卵钙化并加速其死亡。因此,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病理学基础。已有研究提示,血吸虫虫卵可以分泌某些物质来限制宿主的肝组织纤维化进程,进而延缓其死亡,有助于血吸虫完成其生活史,但具体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并不清楚。通过本研究发现,日本血吸虫虫卵来源的外泌体可以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轻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病理进展和肝纤维化的进展,并证实这个过程与虫卵来源的外泌体高表达Sja-miR-71a相关。Sja-miR-71a通过直接靶向Sema4D抑制TGF-β1/ SMAD和IL-13/STAT6途径以及调节Th1 / Th2 / Th17和Treg平衡来抑制肝纤维化。本项研究加深了对血吸虫-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理解,并提示Sema4D可能是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潜在靶标,从而为肝纤维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我校中山医学院博士后王立富、博士生廖瑶、硕士生杨瑞冰和余子龙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吴忠道教授和孙希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0013078.2020.178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