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晨副教授在国际地理学知名学术期刊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地理学进展)在线发表了题为“Rethinking the timescape of home: Domestic practices in time and space(反思家庭时间景观:时间与空间中的家庭实践)”的理论观点论文。人文地理学长期致力于“时间-空间-社会”相互联系本质的研究。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的公共空间领域,较少关注微观的日常生活空间。该论文提出在微观地理尺度上理解时间性、空间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以往研究的补充和拓展。该论文把时间景观的概念和实践理论相结合,强调实践对时间和空间的联结作用以及实践对时间的可视化作用。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论文对以往家庭地理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当今全球化视野的家庭地理学研究应关注家庭空间与不同尺度的时间(包括微观尺度的日常生活时间,中观尺度的生命历程,宏观尺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社会和地理语境中的含义,从而实现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当代多元家庭结构所呈现的复杂的日常生活地图。
时间景观的概念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社会时间研究著名学者Barbara Adam于1998年提出。这一概念认为时间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影响的动态概念。当今世界中的时间被不同行为主体的实践镌刻在物质化的景观之中,在空间中变得可见,成为生活景观的一个重要维度。实践理论则是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为广泛应用的理论之一。Pierre Bourdieu、Anthony Giddens、Michel Foucault和Theodore Schatzki等都是实践理论的倡导者。该理论把结构主义的社会机制与个人主义的行为活动相结合,强调人们在不同空间尺度进行的社会实践均被时间和空间所影响,同时又创造了时间与空间。因此,将时间景观的概念与实践理论相结合,能够促进人文地理学进一步解释时间与空间在日常生活层面的相互联系。
以往的家庭地理研究认为,家庭生活的个性化节奏受到集体时间的影响,家庭空间也受到更大的地理空间所固有的秩序所塑造。虽然这些研究对微观尺度的家庭空间和家庭时间及其与宏观尺度的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所关注,但主要忽略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家庭模式发生的变迁。近几十年以来,全球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去中心化、非家庭居住模式、无子化家庭、单亲家庭、LGBT家庭、宠物家庭等日益普遍,亲情和友情界线趋向模糊,家庭迁移频率越来越高,家庭生活数字化趋势明显,等等。因此,家庭地理的研究必须摆脱以往基于对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传统现代家庭分析。(2)非资本主义的时间景观。以往的家庭地理研究存在非常强的西方中心化传统,对于时间的解读大多基于西方世界主导的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效率”和“便捷”的追求,认为部分家庭时间在工业社会中被生产活动剥夺,并从属于全球一体化的和机械化的标准生活方式。这些研究对于非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观念较少涉及,对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差异性缺乏关注,不利于人文地理研究者理解家庭实践的多元时空特征。(3)中观尺度的社会时间。西方社会对人的生命历程缺乏阶段性的观点,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由若干具有不同特点的阶段所组成的周期,因而中观尺度的社会时间(人的生命周期)在以往的家庭地理研究中被严重忽略。事实上,家庭生活受到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生活阶段和家庭变迁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与微观和宏观时间模式之间的交叉需要获得更多的研究关注。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家庭地理研究模式:(1)结合不同尺度的时间与微观尺度的家庭空间;(2)重新审视家庭自身的多元化发展趋势;(3)重视不同地理和社会背景中的时间观念、家庭观念及其相关的价值观。论文呼吁人文地理学者运用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关注当代生活的动态变迁,并重新思考家庭实践的多元时空特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3091325209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