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军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23年高松校长在学校秋季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新闻传播学院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在强化国际传播科研协同、培养国际传播创新人才、提升国际传播咨政服务水平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实现了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2023年5月,中山大学作为首批十五所高校之一,加入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标志着学院正式进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智库研究的“国家队”。
发挥团队优势,强化科研协同
学院经过二十年努力,拥有了一支与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教师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90%以上的教职工具有海外背景,或在海外获得学位,或有长期海外访学经历,近十年稳定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逐渐形成颇具影响力的国际传播研究团队。团队紧密依托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和粤港澳高校联盟,充分利用我校拥有的大湾区人才枢纽地位,以学术前沿讲座、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与发表等方式推动国际传播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长期与海内外一流高校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
多年来,学院围绕国际传播、粤港澳跨境传播、文化软实力建设、跨文化传播、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传播等重大议题开展集体研判、集体攻关,孵化出了多个具有对外传播内容生产能力及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平台:2019年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2022年获批成立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2023年,学校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广东省对外传播研究基地,新闻传播学是主要支撑学科。通过一系列平台建设,学院积极探索“大学-湾区-国家-国际”的有组织科研布局,团队协同研究能力大大提升。
创新课程实践,建设人才高地
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在我校增设国际新闻传播学术型硕士项目。从2022年9月第一届培养开始,学院坚持人文社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借助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院系资源,建立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开设了《国际传播》《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国际新闻编译》等专业核心课和《当代中国政治专题研究》《法学基础理论》等跨院系课程,为培养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学院顺应媒介变革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着力打造“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传播职业化队伍,提出实践实训创新“三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研习相结合、学界导师与业界导师相结合。通过实践实训活动,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国际传播理论视野得到开拓。今年3月,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领导来到学院调研,与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硕士生座谈,对学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7月,学院学生在暑期思政与国情调研实践中完成中英文新闻日志160篇、稿件31篇,成功发表中英文报道9篇,再次获得中宣部好评。
提升咨政价值,服务国家需求
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咨政辅政有机融合,是推动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学术报国的时代使命。学院立足湾区核心、融合港澳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国际前沿,使研究成果和人才资源真正做到“能用、管用、好用”。学院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华社、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和南方报业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 Today)、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地方媒体保持合作,积极鼓励师生和决策部门、新闻单位紧密互动,将学术理论与学习实践成果转化成咨政辅政和新闻实务成果,推动教学科研供给与上级部门、新闻单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港澳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试验田。学院依托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就港澳舆情和国际传播议题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五百余份。国际传播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也渐趋成熟,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梯队中,学生多学科背景优势得到发挥,政策研究参与度显著增加,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作出了中大贡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惟志惟勤,善始善成。新闻传播学院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专业引领,在学校新的发展格局下,充分发挥在教师引育、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等领域先期积累的资源优势,紧密对接国际传播教学科研咨政一体化需求。未来,我们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最新实践,汇聚学界政界业界资源,壮大国际传播研究队伍,深入研究国(境)外受众习惯和特点,准确凝练和清晰表达中国故事的深层逻辑。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国际传播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立足湾区、面向世界、内知国情、外懂国际”的高层级国际传播人才,构筑湾区与世界、中国与世界沟通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