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以生态学为例

稿件来源:生态学院 作者:杨玉春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13 阅读量: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杨玉春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基础研究关乎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决定着科技强国的建设进程,对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高松校长在学校秋季工作会议中强调,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是“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研究活动”这一内涵本质,要瞄准世界前沿,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在科技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学科的进步与创新;推动了应用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培养了科技人才,科技自立自强和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是生态人的历史使命。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山大学在深圳校区成立生态学院,是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强化和发展生态学科的创新举措。中大生态人要抓住“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机遇和历史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和保护等研究方向的国际前沿,在基础理论方向取得一批能引领学科发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建成世界一流的生态学科,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大故事”,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科研人员的培养是加强生态学科基础研究实力的关键环节。中大生态人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能够把握生态学发展方向、攻克核心科学问题的人才;在科研管理上需进一步改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开辟新通道、创造新机制,从人员、经费、平台等多方面支持能在生态学科的重点方向、关键领域取得“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人员和团队,重视基于好奇心的自由探索,优化科研评价制度,让真正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敢于坐“冷板凳”;学科建设层面需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和国内的生态学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者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文稿终审:生态学院 罗燕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