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文涵
11月18日至19日,中山大学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在深圳校区召开。围绕会议主题“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校长高松院士深入阐述了学校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推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校党委书记陈春声结合深化中央巡视整改要求,提出了党委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主体责任,保障事业发展具体要求。校领导和单位代表分享了具体思路。现将本人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高校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和引领者
目前,我国具备大而全的完整工业体系,具备了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但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特别是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引导和激励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作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应坚定不移担负起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向国家和社会输出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输出创新人才,要发挥科研和教学的协同育人作用,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引导,将教师与学生培育为推动国家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和引领者。
二、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党委,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应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院党建中,学院党委要严格执行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对重点领域加强专题研究部署,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科学谋划学科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全力服务、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断提升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能力。在学生工作中,学院党委应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涵养科技报国情怀;不断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构建党团班一体化组织架构,将优秀教师和学生骨干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力量,培育“赓续红色血脉,面向未来科技,矢志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三、充分探索协同育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发展新需求的重要抓手,重点在于培育出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新工科人才”建设应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基础教学、组织科研训练、推动跨学科合作、开展科技竞赛、推动成果转化、促进职业发展、加强劳动教育等,让新工科学生既能“顶天”对接高精尖技术研发,也能“立地”服务基层社会发展需求。其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重要环节。在教学安排中,应提升实践创新教学环节学分比重,引导本科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全覆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课题,从而推动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工作,形成本硕连接的重要纽带。在研究生培养中,应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科研活动,将创业训练和实践成果,如专利、科技作品等纳入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形式,纳入研究生奖助金和国家奖学金评审中。在第二课堂中,学院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孵化创新创业基地,联合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对于好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逐渐推行到企业实际运作当中进行检验,最终实现学生科研项目与区域建设发展深度融合。
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聚焦新工科人才培养,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落实好学校党委的各项要求和工作部署,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人才支撑贡献力量。
文稿终审:材料学院 戴红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