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基于科研任务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稿件来源:物理与天文学院 作者:薛超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22 阅读量: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薛超副教授

我校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深圳校区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高松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主题作了报告。报告深入阐述了学校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总结回顾了近五年学校科研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明确指出了推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在认真聆听了高松校长的主题报告后,本人感触颇深,期望结合个人的科研任务需求,谈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点体会,并简单介绍一次国产仪器研产的探索。

本人带领的团队全面参与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天琴计划是罗俊院士于2014年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预期于2035年前后在约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进行基础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前沿研究。天琴计划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建立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本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研制服务于空间惯性基准的空间锁紧释放机构,该机构的目标是将惯性基准质量在地面进行高强度锁紧以抵抗火箭发射引起的振动,入轨后进行低扰动释放进而开展空间科学试验,因此需要装配高稳定度小型化且无磁的驱动设备,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和重复运行。

经过广泛调研,虽然同类型产品国内外均有,但国外产品种类多性能高,进一步与厂家沟通发现,仅德国的产品且还得在定制化改进后,才能满足团队研制任务的需求,受限于核心技术封锁和无法预计的供货周期,对方明确表明不对我方进行销售。因此,本团队对国内具备此能力的厂家进行多方调研,选定两家进行深入沟通,最终与其中一家达成合作协定,由本团队负责对驱动设备结构和性能进行设计,由厂家进行生产研制,最后本团队进行测试验收使用。

2023年2月,经过三个月的使用,设备性能稳定,使用良好,团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于同年8月专利获得授权。

目前国外对我国进行多重的技术封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科研设备限制采购,因此提高国产化水平,增强国产化比例,加强国产化研发,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我认为一个相对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将产品的研制和科研任务进行紧密结合,从具体的科研指标需求出发,根据已有的原理或技术,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本研究任务的设备。其次是选择积极的设备生产厂家。定制设备通常情况下指标要求高、产品需求量低,且需要长期的沟通讨论,最后生产出的设备具有高失败率的风险,因此很少有厂家愿意付出如此高的成本。所以需要进行广泛调研,选择愿意进行研发的设备厂家,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科研仪器设备全面国产化的任务任重道远,希望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很好地基于科研任务需求,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文稿终审:物理与天文学院 郝雅娟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