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培养创新型天文学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稿件来源:物理与天文学院 作者:黄志琦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23 阅读量: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学系主任黄志琦教授

听了秋季工作会议的报告,我针对天文学系的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整理出如下一些感想。

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同时加强内在驱动力和外部交流合作。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定期举办学术交流,让青年教师可以在好的学术环境中“十年磨一剑”,让内部的科研力量有机结合,实现1+1>2的效果。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顶尖天文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世界级的天文学家来校交流。参与更多的国际天文研究项目,如大型望远镜的建设和空间探测任务。我们要借助中山大学领衔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这个国家级平台,加强和港澳地区的合作,凝聚粤港澳大湾区的天文科研力量,为巡天望远镜的发射、数据存储和分析、科学成果的产出等做好准备;尤其是要重点布局发展我们这个中心的优势方向(系外行星、高能天体物理、星系宇宙学等)。最后,我们需要鼓励天文学与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天文学科和相关产业的整体进步。


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靠创新型人才。在担任中山大学天文学系主任的这些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一流的天文学人才的重要性。天文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坚实的物理基础和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需要我们具备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宽广的视野。我为之前培养出的学生感到骄傲,他们的成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然而,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我认识到,要想在原创性突破上取得进展,就必须激发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索精神。这不仅仅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实现的,更是一种文化和氛围的营造。作为系主任,我有责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致力于改革教育和科研体系,引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通过与全球的天文学家合作,我们不仅可以分享彼此的资源和智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机会。我们将继续努力,让中山大学天文学系成为培养未来天文学界创新人才的摇篮。


在我具体教学和研究的宇宙学领域,我将引入更多与国际前沿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例如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大尺度结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重子声波振荡等。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索精神;开设科研方法论课程,强调原创性研究的重要性和科研伦理;设计并引导学生参与具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鼓励他们提出并解决独立研究问题;建立学生科研小组,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科研共同体;利用个人的国际网络,为学生提供与国际顶尖天文学家交流的机会;组织国际研讨会和夏令营,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天文台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


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向整个社会层面进行传播。在社会服务方面,天文学系可以开展面向中学生的天文夏令营和观测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对天文学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借助天文系在星系宇宙学方面的优势,利用物理宇宙学这一公众极为感兴趣的话题打开局面,把天文知识传播到公众中去,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我们将定期举行学术沙龙和研讨会,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并进行公开辩论;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天文学科研竞赛等。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天文科普内容,扩大影响力。天文学系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城市规划中的光污染控制项目,提升社会影响力;与企业合作,开发天文教育产品,如天文软件、VR天文体验等;建立天文学与工程技术的合作,推动天文观测设备的研发。

作为中山大学天文学系主任,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将继续前行,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天文学家,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天文学研究贡献力量。

文稿终审:物理与天文学院 郝雅娟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