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强化临床导向,推进有组织科研

稿件来源:附属第七医院 作者:何裕隆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26 阅读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教授

根据学校贯彻落实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结合院党委传达指示精神,我简要谈谈关于“有组织科研”的心得。

高松校长的报告指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要处理好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的关系。我们既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加强有组织科研,也要继续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学者自由探索。治病救人是医院的根本任务,医院开展科研创新主要是围绕临床需求,通过基础研究突破、临床研究循证和技术成果应用,推动临床诊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医院科研工作应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有组织科研为主体;同时,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将自发的研究兴趣与临床需求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产生更多前沿、突破性的原创成果。结合附属七院实际,我认为有组织科研可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展开探索:

第一,严抓学风建设,强调科研的组织性、纪律性。有组织科研的基础是良好的学风。为加强学风建设,医院多次通过学术委员会、院务例会传达学术失范处理案例,强调学术诚信首要性;督促科室开展科研诚信专题学习,系紧科学家的“第一粒扣子”;在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同时,敦促建立完备的投稿前文字及图片查重流程,做好实验记录、原始数据的主动核查、存档备查工作,同步加强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建设,严抓落实,严查失范,切实加强医院学术规范认知、学风建设和学术诚信工作。

第二,从学生培养抓起,强化临床导向,打造多学科交叉科研大团队。七院创院之初就确立了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科研导向,将持续坚持以临床为核心的组织方向,建立医理、医工、医文三个方向的交叉融合体系。研究生培养方面,建立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实行以临床导师、基础导师双边培养的制度,作为主体的临床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判断能力。基础导师团队包含分子医学、药学、材料学等理学导师,计算机、生物医药工程等工科导师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学术研究训练,在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中给予研究生个性化发展方向的选择,着力培养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已有省市级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挖掘科研人员兴趣,找准与临床需求的“联结点”,拓展医院内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源泉,利用校内平台,与其他院系、附属医院积极开展交叉合作,汇聚各方面资源,增强科研动力。

第三,搭建桥梁,整合资源,打造多层次复合研究大平台。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等领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为医院加强学科交叉提供丰富机遇,更为多层次研究平台的搭建提供广阔空间。医院全方位搭建从院内、校内、国内再到国际的多层次复合研究平台。

致力于搭建临床科室与科研中心的合作桥梁,贯通基础研究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研究链条,双向选择,量身定做创新课题;校内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研究生可根据课题需要双向培养,共享学术资源;国内与深圳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建立合作开展研究;在国际上,与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英国伦敦肿瘤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葡萄牙3B’s研究所,香港大学等国际顶尖实验室建立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交流、合作课题、研究生联合培养、申报各级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有效整合、盘活科研资源,激发研究活力,汇聚创新要素,拓宽学科研究领域,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第四,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推动基础与临床“双融双促”。通过经费配套、业绩考核与激励,拉近实验室与病床的距离,改革专职科研人员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科研绩效机制,将临床贡献占比纳入考核体系。创新临床科研成果及其应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临床医生的科研活力。加强循证医学、临床大数据、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等服务支撑,深度挖掘医院文化精神力量,探索成果转化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机制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让成果直达病床,因势利导,打造“医—研—产—学”科研转化闭环机制,贯通从研发到应用的各个关键环节。

未来,附属七院会继续加大研究型医院建设,在严抓学风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以临床为导向,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和医疗需求的有组织科研,在多层次研究平台上不断推进学科交叉和管理创新,营造具有七院特色的学术氛围,不断孕育原始创新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书写高校附属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

文稿终审:附属第七医院 陈起坤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