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专题聚焦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稿件来源:中山眼科中心 作者:欧阳宏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27 阅读量:661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欧阳宏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通过自主创新来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外国技术壁垒。

其中,加强基础研究尤为重要。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提供了解决科技难题、实现技术突破的理论方法与新概念。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取得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因此,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山眼科中心的一名基础研究科技工作者,对如何加强基础研究有以下心得:

一、坚持原创性研究,树立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基础研究是原创性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它开拓人类知识的前沿,为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尽管基础研究投入大、风险高、产出慢,但它奠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石。没有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一个国家很难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坚持自主创新,取得更多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提高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要有战略眼光和历史使命感,不怕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失败,以无比执着的精神,攻克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学难题。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甚至在更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希望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创性研究。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支持力度。构建开放、协作的科研生态,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之间开展交叉融合式创新。同时,加强产学研深度协同,促进原创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鼓励大胆探索、开拓精神。简化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题等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营造敢闯敢试的文化氛围,允许失败,宽容差错,让科研人员务实、大胆地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激发创新潜能。

二、坚持科研方向服务人民健康及国家重大需求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组织科研可以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确,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与科研力量分散、系统性不足直接相关。如果科研队伍处于分割状态,很难凝聚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也难以在重要领域形成竞争新优势。因此,要加大科研的组织化、协同化程度,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要产业链等方面,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系统性攻关。这样不仅能提高科研效率,也更能服务和支撑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是当前科技工作者应当担负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把个人科研兴趣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量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始终坚持面向最迫切的民生需求,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民群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样,科技工作者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措施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将人民健康和国家重大需求融入到国家科技规划与部署中,明确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支持面向重大民生需求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在公共卫生、医疗器械、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支持将面向民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物产出,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加强科普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深刻理解推动科技进步和服务民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坚持人才引领,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队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人才资源是支持创新基础研究的实质性驱动力。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家队伍,就很难实现原始创新和取得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因此,培养和汇聚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是推进原始创新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深化科研人员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思维和原创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机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年轻科研工作者,给予他们发声的机会和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更多青年才俊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再次,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建立科学家的待遇保障机制、科研条件保障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安心攻关。

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和薪酬激励机制,筑牢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技术底座。与之匹配的要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能力和原创成果为导向进行考核。加强原创性研究的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让科研人员在创新中获得充分回报。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在科研项目及人员考核评价中,优先友好面向民生需求的研究,并将其转化成果作为重要指标。

最后,要打造符合世界科技前沿的开放创新平台,汇聚全球高水平团队和人才,形成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使我国在重大原创性研究中占据制高点,培养造就一支真正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文稿终审:中山眼科中心 夏丹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