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袁乃明教授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解决外国“卡脖子”的问题,我们亟需走出一条科学的、自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道路。在今年学校秋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深入阐述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科技创新,践行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通过学习高校长的报告,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感受到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思考,我感到高校长关于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论述或许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从“三力”的角度谈一谈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粗浅理解。
学习力之好奇心——创新的源泉。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因为孩子们对未知的世界感到好奇,而好奇心则促使着孩子们不断去探索、去认知这个未知的世界。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校里愿意举手问问题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少,学术报告会上积极发问的研究生也不多。经常出国开会的老师可能多少都会感受到,国外的学生似乎比国内的学生更活跃、更会表达。当然,这可能与文化背景、甚至外语能力有关。事实上,我认为,在上完一堂课或听完一场报告后,能否问出问题是一个人学习力的重要体现。只有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才会拥有进一步思考它、探究它的欲望,才算是打开了“创新”的大门。因此,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或许应该走下讲台,来到青年学子中间,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问问题,保护他们无比珍贵的好奇心。
思想力之包容心——创新的基础。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借助单一学科已经很难有效地解决复杂的自然、社会问题。以往专攻一门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时代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而学科交叉已是科技创新的大势所趋。我校的学部制改革正是推动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举措,有望在未来为我们结下累累硕果。除了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突破文理工界限的交叉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同样重要。钱学森曾经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确实是这样,有时过于专业的训练反而可能会束缚住我们的思想力,而暂时的远离专业,比如在文化艺术的世界里回看我们的专业,反而可能会迸发更多的灵感。然而,真正的学科交叉、融合并不容易。随着细分的学科发展越来越成熟,能否容得下不同学科的观点,我认为是推动学科交叉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能听得进不同的想法,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文理工不同学科的观点,进而推动思想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包容心”的培养可能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教育之初就引导青年学子去领悟不同学科之美。为此,国内外很多学校近年来都在大力推进跨学科教育,例如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就对学生的交叉学科课程数量有一定的要求。我校也在近年大力推进通专融合,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能为我们培养出大量有“包容心”的跨学科交叉创新人才。
行动力之平常心——创新的动力。在发现了问题、并通过思考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后,关键的一环便是付诸行动,通过科学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校开始注重这一环节,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杰出的科研成果,往往来自于成百上千次的实验积累。因此,科学家的韧性,是科学研究取得创新成果的必备条件。正如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科技创新人才尤其需要适应、甚至习惯实验结果不如预期这一“常态”。因此,对于行动力的养成,我认为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培养这一心态并不容易,这需要宽松环境,更需要良好的心理暗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成功过的人,有的更害怕失败,因为他们怕失去;有的则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还能再成功。因此,我认为,或许需要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把握好“成功-失败”之间的平衡,既允许青年人才失败,又适时地通过引导帮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创新人才或许就练就出了平常心,拥有了持续行动的动力。
通过近年的学习,我愈发感到高校长提出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者相乘便是创造力”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应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我从好奇心、包容心、平常心的角度粗浅地谈了一些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这些想法仅是“三力”培养的某一个维度,还不能覆盖其全部内涵。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还值得我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文稿终审:大气科学学院 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