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行星科学系教职工组织学习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精神
我校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深圳校区举行,大气科学学院随后于12月5日在院长的主持下召开了教职工大会,传达并深入学习了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本次秋季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题。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是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方面,更是中大在服务强国建设上的“必答题”。
深空探测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驱动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赛道。中山大学围绕国家深空探测的战略规划,在珠海校区部署建立深空探测学科集群,其中依托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了空间与行星科学系。该系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已有18名教员、10余名特聘研究员和博士后,以及50余名研究生。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在教员系列的占比超过25%。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已深度参与了国内、外大量深空探测项目,包括我国已执行的所有月球和火星探测工程,参与科学目标论证、科学数据分析、地外样品研究等工作。该系已主持多项国家杰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基金委重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近三年的累积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在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论文,在国际上具有较好的显示度,展示了我国深空探测自立自强的良好形象。
面对各种挑战,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开展设备研发部署和多样化观测基地建设。开展建设电离层测高仪、非相干散射雷达、小天体望远镜等多项设备联合,实现地面实验与实场观测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科技发展相结合,极大推动了交叉学科创新平台的建立。空间与行星科学系主导构建的大湾区流星和小天体监测网,推动了大湾区在流星和小天体监测上的科研活力。这一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也为我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Astronomy、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毕业生深受深空探测和航天气象等事业单位的青睐。在原创科研、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良性循环。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贯彻秋季工作会议精神,以大湾区为依托,完善优质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科学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在教育部和学校的支持下,我系将新增开设“行星科学”本科专业,为我国深空探测战略计划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与此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生态,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深入对接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部分,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我们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我校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高松校长在会上强调要发挥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综合优势和学科评价、学科交叉和院系谋划、人才资源和科学研究、校区布局和资源配置、立足湾区和面向世界等六对关系。我们将牢记这些建议,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进我系的发展,达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崭新高度。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我们将持续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稿终审:大气科学学院 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