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拓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聚力培育国际化法治人才

稿件来源:法学院 作者:陈毅坚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5-23 阅读量:

中山大学2024年春季工作会议聚焦“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深入分析了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工作基础和成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为我校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法学院积极组织师生深入学习领会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了深入研讨。作为分管对外合作交流的副院长,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并结合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工作重点,主动思考、谋划部署,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扩大合作、提质增效,切实服务学校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多措并举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涉外法治人才

高松校长在会议中指出,国际化办学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湾区发展实际及我校学科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重要机遇,多措并举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积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探索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积极创新境内外合作培养机制。立足湾区,积极推进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法学精英项目,开展本研贯通的“3+1+2”法律博士(JD)双学位联合培养、“1+1+1”法律硕士(LLM)双学位联合培养,引入香港JD优质课程,优化涉港澳法治人才培养。

第二,着力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模式。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涉外海洋法治人才,成立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与世界海商法名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交换生协议,选派多名本科生赴英国进行海商法学习。2023年,“海商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获评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第三,大力推进境外联培与交换生项目。与美、法、德、荷等国际知名法学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大力推进学生互换,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近五年,法学院本科生留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加州大学伯利克利分校、乔治城大学等世界一流法学院校,境外升学率持续提升。

第四,重点组织研究生开展国际实习。注重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积极选派优秀研究生到联合国国际法院、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海洋法法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组织和机构实习,学生表现优异,备受高度认可。2022年,博士生杨文澜作为唯一的中国籍学生,入选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助理项目,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第五,统筹构建对外交流资助体系。法学院积极发挥校友力量,成立端木正法学基金、陈致中留学奖学金等,为参加国际实习或学习的学生提供专项资助,有力保障和促进了对外交流合作。

拓展深化有组织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由于近年来多方面因素影响,法学院对外交流合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国际化合作形式相对单一、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在地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管理制度保障不够有力等。对此,法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拓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格局,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高质量培养实践性、国际化、创新型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聚力服务我国涉外法治建设。

第一,扩大朋友圈,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广度。加强与境外知名法学院校及机构的交流,充分发挥教职工力量,扩大朋友圈,有序拓展有组织国际合作交流。结合学院优势学科及合作契合度,有选择地确定合作伙伴单位,积极扩大高质量合作交流单位数量。加强与重要国际组织谋求多方位合作,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探索合作面向全球的知识产权暑期班。

第二,探索新机制,努力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深度。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提高合作质量,拓展合作深度。充分发挥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作用,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高质量合作,创新国际合作培养机制。在现有交换生项目等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双学位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品牌。

第三,积极走出去,大力支持师生出访交流。认真做好“走出去”这篇文章,组织管理团队赴境外洽谈合作,着力选派优秀师生出访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努力拓展学生合作交流项目,积极选派学生赴境外交换、联合培养等。结合我院涉外法治实验班、涉外律师、国际仲裁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项,积极为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积极安排涉外法治方向的学生赴港澳等境外地区研学交流与实习学习。

第四,努力引进来,探索创新在地国际化模式。立足湾区、面向全球,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和学校政策资源支持,谋划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整体布局。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吸引高质量对外交流合作资源和项目。探索引进国际师资力量,积极邀请境外优秀师资来访交流,强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涉外法治论坛等系列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品牌论坛。探索创新在地国际化模式,积极开设涉外暑期班等跨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境外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参与,提高青年在地国际化交流效果。

文稿终审:梅成达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