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外语+”视阈下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稿件来源:外国语学院 作者:詹成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5-28 阅读量:

中山大学2024年春季工作会议在深圳校区召开,主题聚焦“国际化办学”,校长高松院士作大会主旨报告,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热烈交流探讨。高松校长题为“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旨报告,深入阐述了学校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内在要求和重大意义,总结回顾了学校在国际化办学上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明确指出了推进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发展路径。

作为新时代外语人,我们也肩负着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添砖加瓦的使命职责。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提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与大国形象相适应的国际治理水平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中国的国际组织人才缺口早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联合国为例,中国属于“任职人数偏低”的32个国家之一,这显然与中国对有关国际组织的贡献不相匹配。

加大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已是迫在眉睫。我们要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理念、途径和方案进行研究,凝聚共识,并积极开展实践。在“外语+”视阈下培养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是我校提升国际交流水平,更好服务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语言服务的整体实力,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口笔译是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言服务并不只是口译和笔译,还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等。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已经改变了口笔译服务的形态。未来的翻译活动必将越来越多借助机器辅助,翻译服务质量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是越来越多地趋向于商业目标或娱乐目标的实现,接近语言服务的根本要求。

从宏观层面上看,语言服务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保证所辖区域内成员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而做出的对语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规划、规范。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中,翻译教育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除了口笔译人才,我们还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首先是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的目标定位,这是人才培养“for what”的问题。中国要在国际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不但需要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国际化,也迫切需要参与到国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出中国民间的声音。因此,对“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的概念,也应该采取更宽广的界定。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该将视野放宽,结合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友城外交的各种需求,突破联合国工作语言的局限,发挥学校地处大湾区,紧临东南亚的优势,拓展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方向。

其次是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内容,这是人才培养“about what”的问题。经过翻译教育界同仁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逐渐厘清了“翻译教学”(teaching 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al skill)和“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 as a means of language enhancement)的区别,改变了传统上认为“懂外语就能做翻译”的观念。同样,针对国际组织的语言服务人才,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国际组织鲜明的领域性、专业性特征,需要国际组织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健全的知识结构。而我国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行的分类方式和培养规格,不能满足国际组织对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仍需开展积极探索。翻译专业的教育已从单纯注重语言,转向以技能为核心,但这还远远不够。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不应只关注人才技能层面的工具性价值,更应该突出作为“职业人”的完整心智培养,其中除了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情感和思想。人才培养方案应紧扣国际事务和国际治理的特殊情境与需求,课程设置可由语言服务技能板块、专业知识板块、管理素养板块和职业文化板块四大板块组成。具体而言,语言服务技能板块培养学生的双语甚至多语种工作沟通能力、论辩谈判能力、口笔译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以及工具使用能力等;专业知识板块包括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及国际治理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升学生面向国际组织人才特定领域和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管理素养板块以“职业人”教育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流程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健康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职业文化板块则包含了国际组织文化、国际交往礼仪、区域国别特点等。显然,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单靠某一个学科的力量是不可能的,迫切需要跨学科的交叉与协作。

最后是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方式,这是人才培养“in what ways”的问题。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应兼具“教育”和“培训”两大功能。也就是说,既是传统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也是对具体工作场所的入门职业培训,贯穿其中的是养成“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 ”。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既要有传统的课堂授课,也要结合情境模拟和演练、真实场景观摩与实习、短期项目训练及实操,以实现教学模式上的“情境特殊化”。在课程设置和项目规划上,则需要打破院系壁垒,整合全校资源。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方兴未艾,“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相信百年中大定能够因应时代需求,培养出更多卓越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更加自信地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稿终审:黄艳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