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 20 2025-03

    万刚团队揭示一个核孔锚定的凝聚物维持生殖颗粒多相凝聚体结构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万刚)2025年3月13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万刚教授团队,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发表题为“A nuclear pore-anchored condensate enables germ granule organization and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inheritanc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保守的DEAD-box RNA解旋酶DDX-19在核孔纤维与已知生殖颗粒亚区室(P、Z、M、S)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具有液相凝聚物特性的...

  • 18 2025-03

    王雪华教授团队在消色差平面透镜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梁浩文)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雪华教授、李俊韬教授和梁浩文副教授研究团队最近提出将相位色散调控能力有限的超构原子区分复用地制备到台阶相位色散补偿层上,实现了同时具有高数值孔径、大口径尺寸和宽带消色差的“高大宽”消色差平面透镜,突破了消色差平面透镜“高大宽”不可兼得的长期困境。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Performance Achromatic Flat Lens by Multiplexing Meta-Atoms ...

  • 18 2025-03

    王伟涛课题组揭示中国东天山新生代多阶段隆升和构造扩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景葫芦、王伟涛)天山造山带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形成于晚古生代,并经历了中生代的多期复杂演化过程。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及持续汇聚的远程效应影响,天山再次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石圈缩短,成为典型的大陆内部复活型造山带。因此,研究天山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对于理解高原生长机制和认识陆内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西天山和中天山,而位于乌鲁木齐以...

  • 18 2025-03

    王洋课题组揭示滇西北裂陷系早新生代缩短变形及构造反转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宇扬、王洋)在汇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晚期阶段,其运动学特征和变形样式往往发生显著转变。如自印度-亚欧板块初始碰撞~40 Ma后(中-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从斜向挤压到走滑-伸展的转换,且区域断裂系统广泛发生运动学性质的反转。但是该区域性构造反转的时限及驱动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对陆内造山过程与动力学的理解。图一: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纲要图滇西北裂陷系位于红河断裂北西端(图...

  • 11 2025-03

    王雪华教授团队在芯片光子偏振调控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雷世菁)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雪华教授和廖泽阳副教授研究团队最近提出原子尺度光子偏振调控器的实现方案,它可在光子芯片上对光子偏振实现按需的操控,为构建高密度信息编码和信息处理的光量子集成芯片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Atomic-Scale On-Demand Photon Polarization Manipulation with High Efficiency for Integrated Photonic Chips”为题于2025年2月27日发...

  • 11 2025-03

    马骏、孙颖团队首创鼻咽癌“高效低毒、耐受优质”免疫治疗联合“去同期顺铂”放化疗新方案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赵现廷)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孙颖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癌症细胞》(Cancer Cell)发表鼻咽癌临床研究新成果!该研究以“纳武利尤单抗联合诱导化疗和单纯放疗治疗鼻咽癌:一项多中心2期试验”为题,首次在局晚期鼻咽癌中创立了免疫治疗联合“去同期顺铂”放化疗的新方案,为患者带来“高效低毒、耐受优质”的治疗新选择。鼻咽癌高发于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47%。...

  • 11 2025-03

    徐瑞华、骆卉妍团队加速肿瘤治疗的转化研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文朝阳、陈鋆、郑敏珊)在全球肿瘤发病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学科和国界的壁垒,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以加速肿瘤治疗的转化研究,应对人类健康共同的挑战,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癌症细胞》(Cancer Cell)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骆卉妍团队,联合国际知名学者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Kohei Shitara教授及美国南加州大学Heinz-Josef Lenz教授,合作撰写了评论文章《全...

  • 07 2025-03

    丁小燕团队发现一种新的眼底疾病——超急性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HORD)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丁小燕、袁敏而、唐艳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丁小燕教授团队近日在JAMA Ophthalm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Hyper-Acute Outer Retinal Dysfunction (HORD)”的研究文章。这项研究首次描述了HORD这一新型眼底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程演变,揭示了其与发热相关的潜在联系,并提出早期识别该疾病的重要性,为儿童急性视力丧失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丁小燕教授团队共接诊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