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 (通讯员蔡卫斌)4月7日,中山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蔡卫斌教授团队与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陈慧教授团队合作在知名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论文。研究首次提出“代谢-结构偶联”是糖尿病心肌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糖尿病状态下ACBP可作为同时改善心肌代谢和结构异常的双效靶点,靶向干预ACBP可同步实现心肌代谢重塑(恢复底物代谢灵活性)和结构修复(解除ACBP-MyBPC3病理互作),有望成为改善DCM的潜在...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朱旭满)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中山大学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由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组建“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作为服务国家生物安全重大战略的“先锋项目”,该班以培养高水平生物安全领域人才为核心目标,为国家生物安全防线输送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生力军。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孙远帆)中山大学张锐教授团队日前在国际生物技术顶级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提出名为MIRROR的全新内源性ADAR招募gRNA设计理念,显著提高了RNA编辑效率,这一突破为RNA编辑技术走向临床应用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描绘了全新蓝图。与传统DNA编辑不同,RNA编辑避免了对基因组的永久性修改,其可控、可逆的特性大幅提升了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特别是基于内...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唐艳丽)作为人体唯一可直接观察神经血管的活体器官,眼睛在反映全身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窗口"作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与附属第一医院王子莲教授团队联合攻关,首次通过眼底血管特征实现子痫前期(PE)无创早期预测,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于《npj Digital Medicine》。PE作为妊娠期特有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因。现有预测方法多为侵入性且成本高昂,基层推广困难。研究团队创新...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顺发)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日前成功入选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王雪华教授(左1)和刘顺发副教授(右1)作为代表领奖。“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量子辐射子超分辨、高光谱快速荧光成像方法与技术,通过单次成像,可同时对大量量子辐射子进行15 nm的高精度空间定位和0.4 nm的精准光谱分辨。”团队负责人说。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5月...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祝谊、韦艳宏)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韦艳宏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血管毒性测试方法荣获美国毒理学会心血管毒理最具影响力成果奖“Impact Award”。该奖项每年评选1项,这是设立15年来第一次颁发给非美国本土学术机构组织,标志该研究成果在国际毒理学领域获高度认可。韦艳宏教授受邀参加第64届美国毒理学年会现场领奖并作主旨报告介绍该成果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物对心血管...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潘超云)4月3日,中山医学院生化系潘超云课题组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刘军秀、李洁课题组,联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多胺代谢酶SAT1(精胺/亚精胺N1-乙酰转移酶1)是驱动卵巢肿瘤细胞盆腹腔转移的关键因素,靶向SAT1是转移性卵巢癌的潜在治疗策略。课题组研究发现,低氧诱导SAT1高表达,而SAT1通过促进肿瘤细胞非锚定生存,进而增强盆腹腔转移。SAT1高表达的癌细胞在恶性...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婷)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彭少麟、周婷团队在植物学经典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刊发最新研究成果。团队基于构型性状变异首次提出滨海矮林植被的分类地位和体系,对完善植被分类有创新性意义。在植被生态学中,如何将反映植物形态和结构特征的构型性状有效整合进现有的植被分类框架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彭少麟、周婷团队针对这一科学难题,探讨植物构型在提升植被分类准确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