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单鸿调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
“穿上白大褂,爱心和责任摆在第一位”“选择了从医之路就是选择了不断学习和创新之路”“源于临床问题牵引的多学科诊疗团队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核心要素”……简约的话语里,就蕴含着单鸿作为一名党员医者,对生命、医学和管理工作的朴素思考。
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攀升
中大五院位于珠海,是中山大学在珠江口西岸唯一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在医院发展规划方面,单鸿提出了“135”路线,全面引领医院各项事业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从事介入治疗和影像诊断等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单鸿有着亮眼的“成绩单”,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
这为他近年来在医院不断推进“三大建设”(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能力支撑,使医院多项科研指标连续五年领跑珠中江地区,不断深入研究型医院建设。
1)医院现有2个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生物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分子影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多个高水平重大科研平台(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珠海示范库、感染与免疫学研究中心、临床数据中心、中大五院—华大基因联合实验室等)、珠江口西岸地区首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P3实验室(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
2)5年来获各级科研课题300多项,其中国家重大(点)研发计划3项、国自然基金54项,科研经费1.38亿元。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investigation、Cell Re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医院的飞速发展了离不开人才。单鸿高度重视人才引育工作,他深入实施人才强院和科教兴院战略,一边从海内外引进高水平人才,一边健全医学教育培养体系,使医院成为大湾区西岸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和中山大学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摇篮。
引才成果如何?“以前医院胸外科的年手术量是100余台,自从医院引进胸外科专家曹庆东教授以后,医院胸外科进行了重组建设,使年手术量猛增至800多台。”在2020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通过举例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其中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中大五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攀升、医学人才高地建设成果显著、研究型医院建设不断深入、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和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
发挥医院所长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事业
2019年初,中大五院获批肝、肺、肾三大器官移植资质。这表明医院拥有治大病、解决医疗健康领域大问题的能力。
器官移植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引育和人文关怀等多角度展现了一家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可以说,每一次器官移植手术是都是对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一次检验。”单鸿说。
患有肝癌的陈先生来自澳门,2019年6月在中大五院成功换肝,术后6小时便可以清醒自如地说话,15天康复出院。陈先生在珠海工作,购买了珠海医保,享受珠海医保报销的待遇。
这是珠海医疗惠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每年到中大五院就诊的港澳居民平均增长率为144.97%,患者多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重症为主。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背景下,中大五院在持续优化对港澳的医疗服务,深化与港澳地区医疗合作方面,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放眼未来,单鸿透露,中大五院将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大科研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区域医学中心,为澳珠极点建设提供重要的健康支撑。
坚持科研与临床并用战疫
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新冠肺炎疫情,单鸿主动担当,承担起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专科主任的重任,每天坚守在一线。
作为广东省定点救治医院,中大五院坚持科研与临床并重,注重防控救治工作的同时,迅速成立了新冠科研攻关小组,分别从救治方案、特殊护理、药物治疗、快速诊断、流行病学、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展开科技攻关。
单鸿率领科研团队从临床问题出发,将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机结合,对新冠病毒胃肠道感染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国内外率先发现并证实了新冠病毒感染胃肠道的重要现象,提示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为制订治疗和防控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他的带领下,中大五院妥善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珠海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医院总结的救治经验和防控模式被广东省及珠海市卫生健康部门采纳推广,同时,单鸿也获得了“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单鸿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他平时的积累和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密切相关。
“医生这份职业需要一种坚持,是要终身学习的,医生除了掌握医学知识,还要学习生命科学、药学、人文,甚至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医生的专业技能越精越好,知识和技能是要兼备的。”从医40余载,单鸿治病救人初心不改。
在中大五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目中,单鸿是一位有大爱之心的医者,一位培育良才的老师,也是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卓越的医院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