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报名支援武汉,李欢说自己心中一直有个英雄梦。这次新冠病毒肆虐,党中央吹响了全国总动员的号角,作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治医生,李欢又重燃心中那一团火,母校“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身为中山医人,一名党员医生,挺身而出、奔赴一线,在他眼中既是责任更是义务。
作为广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他和同事们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房里奋战了61个日夜,在一次次与死神的较量中,他遇到过困难、有过失落;取得过成功、有过感动。
练就过硬基本功 一路攻坚克难
2月9日,是李欢第一次进入武汉隔离病房的日子,当天,他需要给患者留置血滤导管,平时对他来说是常规操作,但穿着防护服进去后才发现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进仓后,他的护目镜很快就布满水雾,视线模糊,甚至看不见墙上挂钟的时间,加上戴着多层手套,触感减弱,李欢只能尽力尝试,结果连续三次都没中。
他深吸一口气,强制自己平静起来,再一次凝心、屏气,第四针终于回抽见血,证实是静脉后,便凭着感觉,穿入导丝、阔皮、置管、缝合固定一气呵成。
后来回想起这个细节,李欢深有感触:虽然辅助设备可以帮助医生做得更好,但在极端情况下也只能靠平时过硬的基本功,工作中时刻保持冷静,这是大家能够攻坚克难、顺利完成援鄂任务的前提。
用中肿精度 做好重症医疗救治工作
秉承着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理念,李欢和队友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坚持用中肿精度做好重症医疗救治工作。
因为接触的病人多是深镇静状态,全身多种管道,形势并不乐观,李欢与队友们一起总结经验教训,相互鼓励,认真跟后方医院的老师同事们讨论、征询意见。遇到转轻的病人,他便一直关注其每天的病情变化。
3月22日早上7点左右,李欢遇到了一个紧急情况:一名患者在呼吸机、ECMO支持下,出现腹腔出血,情况危急,需马上止血。
经多学科讨论,决定先为患者行CT检查再争取介入止血,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住院楼和医技楼之间是一片工地,路上坑坑洼洼,ECMO 要求血流平稳,禁忌颠簸,怎么办?
最终,医疗队出动了10名医护保驾护航,同时向院方请示避开工地绕道,带着移动呼吸机、ECMO、心电监护仪、静脉泵、除颤仪以及血制品和抢救药物等,同心协力为病人完成检查并安全送到手术室。
当李欢回到更衣室脱下防护衣的时候,已是下午3点,汗水早已湿透他的手术衣。
坚守初心 无怨无悔站好最后一班岗
“3月31号闹过一次乌龙,领队突然通知准备交接工作回广州,一小时后却发现信息搞错了,大家不可避免地有些失落。”
李欢说,但队友们的心态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医院就是战场,必须打起12分精神,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那样,“越到最后,越要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
所有援鄂医疗队的坚持和付出让大家在最前线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武汉疫情持续平稳。4月5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撤离武汉;4月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撤离武汉;4月8日,武汉解封,坚守到最后一批撤离的中肿援鄂医疗队也平安回到了广州。
回首这段岁月,李欢说,他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医生而自豪,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的初心和使命,他用医生特有的战斗方式坚守在最前线的重症病房。“只要国家和人民有召唤,我随时可以再战斗!”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PSsqUZku72ZPZlo1nVF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