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电(通讯员张天旭、梁新瀚)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科教实践和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暑假期间,农学院直属党支部延续了于年初举行的“重走抗战西迁路,合力振兴新乡村”活动,结合“多彩乡村社会实践”,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7月20-24日,学院直属党支部程月华书记、青年教工党员陈昊副教授、党政办胡罡主任,民主党派代表、实验技术工程师吕乐福博士,本科学生代表张天旭、梁新瀚等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调研。
调研组一行探访湖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来源:农学院)
调研组一行首先在宜章县参观了年关暴动纪念馆。通过观看革命图片、聆听革命故事、体悟革命精神,调研组一行人重温了年关暴动的红色革命斗争史,大家表示将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立足本职,不忘初心,履行好共产党员的誓言承诺和现代农业从业者的职责担当,为学院复办发展与国家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随后,调研组一行探访了抗战期间学院西迁办学旧址。调研组先后寻访了栗源书院旧址、丁颖院长旧居等地,对学院的抗战办学史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大家深受教育,表示一定要弘扬先辈们的优良办学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负时代,加快复办发展,为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调研组在寻访调研中,还与当地宣传、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学院抗战办学旧址的发掘、保护与修缮以及开展科教合作、回报革命老区等事宜进行了坦诚而热烈地讨论交流。
在丹霞山,调研组一行在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通过探访学习,深入了解了丹霞山的研学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丹霞山博物馆,调研组一行参观了“痴心追梦 魂铸丹霞——彭华教授事迹展”。
丹霞山与中山大学颇有渊源,“丹霞地貌”即是由中山大学的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院士、陈国达院士和曾昭璇教授、彭华教授等四代学者发现和命名。2006-2010年,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彭华教授成功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并发挥专长,历任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第三、第四、第五届理事长,为丹霞山的开发与管理应用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彭华教授等学者们献身科学、追求卓越、诲人不倦、造福社会的感人事迹,使师生们深受教育和激励。
在丹霞山风景区,调研组一行在当地生物学爱好者兼科普导游志愿者邓伟胜先生的陪同下踏查了景区九条研学线路之一的锦石岩线,查看了多变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种类丰富的特有植物。邓先生着重介绍了如丹霞兰、丹霞凤蝶、锚阿波萤叶甲、丹霞山小花苣苔和丹霞堇菜等当地特有物种,以及路线沿途的安全状况。丹霞山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给调研组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为期四天的调研活动,学院领导和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大厚重的红色办学历史,也更加坚定了大家传承红色基因、立德树人、服务社会、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文稿终审:农学院 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