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专访】龙勇诚:关注猴的保护 更关注人的发展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陈慧君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6-04-15 阅读量:

       近日,中山大学校友讲堂正式开讲,第一期请来1978级生物系动物学专业校友、中国灵长类学研究专家、中国滇金丝猴保护第一人——龙勇诚。
       龙勇诚是中国最早的开展滇金丝猴野外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从1987年开始,用了近三十年时间来研究和保护世界濒危野生动物滇金丝猴,使滇金丝猴由最少时的1700余只增加到3500只。今年刚退休的他又马上作为志愿者开展“猴年护猴系列活动”,在公益领域继续保护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与之共栖的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更关系到人类的地下水资源,关系到保护区居民的生活以及知识的传承和弘扬。龙勇诚把护猴工作做到极致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其背后更深沉的意义——人类的发展。


龙勇诚
 
       回忆母校学习生活

       1978年,龙勇诚以数理化近270的高分考进了中山大学。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的他,却在入学报到的第一天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因为误把“动物学”当成“运动物理学”的简称,原本想学习物理的龙勇诚阴差阳错地进了中大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直到去物理系报到时才发现弄错了。
       龙勇诚回忆起当时有两件事抚慰了他郁闷的心情。一是中大的生活质量,以前不是经常能吃到肉,来到中大发现食堂顿顿都有肉吃,感觉就像来到了天堂,于是决定不管学什么都要在这里学下去。二是老师的开导,当时中大的著名学者江静波老师对龙勇诚说,他自己就是从研究文学转向研究寄生虫学的,专业只要认真做下去就会逐渐产生兴趣。
       即使刚开始对专业没有太大的热情,龙勇诚仍然努力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之中。他认为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不管怎样都应该刻苦用功。“那时候我们的成绩不会出现挂科的情况。我是学动物学的,植物学的考试也基本能考到90多分。我们那几届的学生都非常珍惜来到中大学习的机会,天天想的都是学习。”


滇金丝猴
 
       保护滇金丝猴与原始森林

       谈到滇金丝猴的保护现状,龙勇诚流露出十分深刻的担忧。国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得非常好,但是对于其它物种,特别是在云南这个动植物王国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他感觉云南的动植物王国正在消亡,并且这个问题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滇金丝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去做滇金丝猴的研究,正是因为滇金丝猴所栖息的原始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他解释说:“原始森林是我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它们是最重要的天然水塔,人口在逐渐变多,水塔也需要加固加大。我做这些事情,看起来只是保护猴子,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人类长远的扶持。”
       在云南接近4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原始森林最多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即占到5%左右,而95%的面积已经不能称为动植物王国了。滇金丝猴的栖息地能占到5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保护滇金丝猴可以拯救云南动植物王国中四分之一的面积。“形势很严峻,我们需要让国人知道动植物王国正在‘亡国’。所以我希望提出这样的口号——拯救中国最后的原始森林。”


滇金丝猴群
 
       2015年,龙勇诚请全国两会代表提交了他的两份两会提案,一份是关于滇金丝猴的保护,另一份是关于原始森林的保护。他基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提案中写下他认为最迫切最需要得到实施的举措。他首先希望能够由国家来组织一次对滇金丝猴的系统调查。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针对大熊猫进行了四次调查。滇金丝猴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跟大熊猫一样也需要系统调查。个人的调查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跟上滇金丝猴种群随时可能变化的情况。

       心系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长年的努力和一系列的举措,龙勇诚引导滇金丝猴保护区内的猎户们放下猎枪,加入守护滇金丝猴和原始森林的队伍。但是前路依旧困难重重,如今摆在龙勇诚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龙勇诚与当地人在一起
 
       大家都在做中国梦,都在追求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保护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却普遍低于周边地区,他们也迫切地渴望提升。这个清水长流的地方其实最应该得到政府的资助,但却因为人烟稀少而受到忽视。当地居民觉得他们的牺牲和成就得不到尊重,守护原始森林的积极性也就逐渐减弱。保护区的巡护员不管刮风下雨,在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要到森林去,工作强度极大。虽然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旅游项目,用门票收入来给巡护员发工资,但目前巡护员的月收入仅有千余元,比周围地区的平均收入低很多。
       因此龙勇诚今年发起了巡护员生计改善项目的公益众筹,来改善猎户们的巡护条件。他呼吁说:“我们需要尽快地关注这些人群。我们不仅应该关心雪山精灵,更应该关心那些和雪山精灵同处一片家园的人们,让他们为雪山精灵而自豪、骄傲,让他们更好地去保护雪山精灵,保护这片家园。”

       寄语中大灵长类研究

       回到中大的龙勇诚谈起母校如今巨大的发展前景,感到非常地激动和兴奋:“离开祖国的华人总是希望听到国家的强大和繁盛,这是海外华人们最大的心愿。同样地,我们中大人离开中大后,最希望听到的就是母校的成就和荣誉。”
       龙勇诚认为目前灵长类学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个学科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欧美没有本土的灵长类动物,而中国有着最好的资源。如果中国的研究能够提升上去,未来一定可以领先世界。龙勇诚对母校的灵长类学发展充满信心,他提到中大灵长类学现在的两位年轻博导,一位是研究猴的张鹏,一位是研究猿的范鹏飞。他们是中国“世纪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双冠获得者,也将会是未来的“猴王”和“猿王”。他说:“我将来的使命就是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帮助,将中国灵长类学研究推上世界舞台。他相信,给这两位人才十年的时间,加上其他陆续来到中大的人才,一定可以在世界舞台上亮剑。
       2013年,校友曾宪梓先生通过电视栏目了解到龙勇诚保护滇金丝猴的事迹,为之深深感动,想要捐给他100万港币。龙勇诚在获得曾宪梓先生的同意之后,次年将这笔钱转赠给母校设立了中大灵长类研究基金,用于支持母校的灵长类研究。龙勇诚依旧记得,该基金第一笔约两万元的经费是用于资助中大十九位本科学生对滇金丝猴的研究,他们在位于滇藏雪域高原的滇金丝猴研究基地写下了许多有关滇金丝猴的观察心得和科普文章,为自己的科学研究生涯迈出了第一步。
       龙勇诚希望能继续和学校合作,将研究基金做大做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为母校招揽更多高水平的人才,让中大变成火车头来带动中国整个灵长类学事业的发展。“因此我没有把这笔钱直接用于当地社区的护猴项目,我们的事业在中大后继有人才是最重要的。”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