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了满身泥巴躺在路中间晒太阳,放牦牛也是快乐的”,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些淳朴可爱的孩子。时过两年,西藏支教一行所带来的快乐与感动依旧萦绕在刘天罡的心头。去西藏支教,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情”。
刘天罡,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他不仅热心公益,还擅长主持,爱演话剧。他曾说,“人生中有两个台对我非常有吸引力,一个是舞台,另一个就是讲台。”
启航西部梦
刘天罡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支教梦。
徐本禹走进大山深处支教感动中国的事迹在他的心里播下了支教的种子。刘天罡对西部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情愫,他要走进西部,锻炼自己,亲身感受别样的气息。在本科毕业后,刘天罡说服了父母,毅然踏上了寻梦的天路。
2010年的那个夏天,八名穿着淡蓝色支教队队服的研究生,为着同一个梦想,面朝西藏,满怀憧憬地出发了。这便是中山大学第12届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为西藏林芝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能量和梦想。刘天罡,正是其中一员。
然而,就在出发之前,一个令他左右为难的意外发生了。这年7月,刘天罡的父亲第二次脑梗住院,随后还得做康复治疗。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刘天罡假期中的前半个月都在医院照顾父亲,而后半个月,他要在家里陪着父亲做康复治疗。父亲大多数时间都躺在床上,走路需要有人搀扶,饭也吃不下,而母亲还要上班。谈到这些,刘天罡的语速明显变慢了。一边是父亲的身体,一边是支教的承诺,站在这个两难的岔路口,无论如何选择都让他很痛苦。他真恨不得能够分身两地。
“还是去吧。”病情逐渐好转的父亲劝他。在父亲的鼓励下,刘天罡带着深深的歉意,离家前往平均海拔3100米的西藏林芝。他还记得,“那段时间过得很痛苦,每天下课回去,门一关,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询问爸爸情况怎样,觉得很对不起父亲。”
“那段时间内心压力非常大”,除了队长,刘天罡从没有向其他的志愿者、他的学生或者老师提到过家里的情况,工作中也不曾把家事与公事牵扯到一起。独自面对,独自承受,独自等待,直到半个多学期后,父亲逐渐恢复健康,刘天罡的心情才好了起来。
西藏初体验
说到西藏,难免令人联想到高原反应。刘天罡回忆起来,在西藏的时候,常常会有乏氧的感觉,疲劳的时候半夜里还会因肌跳跃而醒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冷,是另一个“刻骨铭心”的感受。“我虽然是东北人,但受不了。那里没有暖气,最冷的时候有零下12度。”冷的时候,他在屋子里冻得直哆嗦,鼻涕不断。起初他以为是感冒,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冻的,回来广州后就没事了。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温度就下降六摄氏度。在西藏,完全没有夏天的感觉,晚上甚至还要开会儿电热器;而在冬天,晚上睡觉要盖好几层被子,还少不了包着头巾。
“跟徐本禹比起来,我们还不是最苦的。”志愿者们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里,每个月只有900元的生活补贴,他们得精打细算地过日子,“钱要算着花”。“2010年的时候牛肉27到28块钱一斤”, 肉类、青菜的价格刘天罡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来。在林芝的一年里,买菜、做饭都是他自己操心,从不敢买很贵的东西。
刘天罡如今的厨艺大有长进,面条、饺子、包子、馒头、馄饨、葱油饼,他样样精通,成为了同学当中的大厨。在高原上的时候,煮面条、煮饺子都必须要用高压锅,食物将熟时要降压,而且是迅速地降压,否则面条饺子什么的都会黏在一起。初到高原,刘天罡根本做不到这样“高难度”的动作。“我和室友到外边弄,把减压阀拔了,让它喷泉似的往外喷,”这是他在高原生存的秘诀,“我们还得算准时间,用电高压锅,压3分钟面条熟了,4分钟饺子就差不多了。”
师者本色
“支教前,我想象的情形是在破旧的教室里,坐着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学生。”与其他志愿者的感受一样,刘天罡说,在国家大力的援藏政策下,教室明亮宽敞,教学设施齐全,只是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是刘天罡到达林芝县中学的第一感受。
刘天罡担任初三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老师,有近150名学生。令他头疼的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重点班有的能考到三、四十分,其余学生有的能蒙个十来分,但也有的连二十六个字母都写不出来。这种情况下,刘天罡便采用三种不同的备课方案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在重点班,他按照课时进度安排,正常上课,同时也开始了中考总复习;稍差的一个班,讲课进度稍慢,对有能力的学生多做辅导;而在英语水平最低的班级,他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包括玩猜词游戏、练习简单的对话、播放英语歌曲或短片、建立英语角等等。
教学任务繁重,但刘天罡对支教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我又吃撑了,一周21节课还跑去要人家的语文课来上。”除了每天的早读晚修,刘天罡带了三个毕业班的英语,一个班的地理,还经常要其他的课来上。“这是我愿意去做的事情,快乐、充实。”在后来的考试中,他英语班上有两个学生拿到了及格,重点班的中考平均分飙升到四十多分。“校长、老师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其实,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刘天罡在出发之前,还特意到长春乡村里的中学听了两周课,仔细琢磨乡村教师们的上课模式和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为自己的正式“上岗”做了“特训”。
“家访,特别有意思!”刘天罡笑称自己是乡村教师。假期的时候,他会坐着学校里一辆破旧的皮卡车,慢慢地颠簸着“下乡”家访。有一次,他看到路上躺着两个人,滚得满身都是泥巴,走进一看才发现那是自己的学生,正在路边放牛放羊。他笑着感慨,快乐其实很简单。
刘天罡的学生都是藏族农牧民的孩子,生活条件并不好。由于离家较远,学校规定学生们上课10天,再休息4天。每次回家,孩子们还要干一些活儿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以说,在他们的世界里,基本上没有课本以外的知识。
自从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合作后,林芝县中学建了西藏第一所“梦想中心”,让学生们以自主体验的方式,看到课本以外的丰富世界。为此,以“远方的城市”为主题的梦想课堂应运而生。“远方的城市,就是把外面的城市展现给他们看,这并不一定要他们走出去,但起码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外边城市的风土人情。”“教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走向社会规划人生的意识,而不再是懵懵懂懂、随波逐流,就非常好了。”
讲台上的他尽职尽责,舞台上的他依然魅力尽显。本科阶段,刘天罡担任了校团委、学生会里的多项职务,还经常主持学校的大型活动。在西藏,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多种才艺如星光般点缀着这次支教行。
在林芝一中,刘天罡新建了两个社团——话剧社与主持人俱乐部。他发挥自身优势,在休息日里教学生们做节目主持,还带学生们排练了话剧《暗恋桃花源》。他很自豪,在学校后来的大型活动中,他精心培养的“特长生”都一一登台演出了。这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盛况”。
公益在延续
“去西藏其实并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你收获了多少。”支教一年太短,他还想待上两三年。
人走了,心还在。至今,刘天罡与学生们都还保持着密切联系。西洛,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女俩相依为命,家中贫穷,只有一头牦牛和两头老羊,住着没铺地砖比别人家矮上许多的土坯房。在他心中,西洛特别懂事,也不负期望以优越的成绩考上了内地班,在湖南省重点中学岳阳一中读高中。刘天罡一直鼓励她考大学,“会主动联系她,剩下的两年学业都会帮助她。”
公益,贵在坚持,贵在“细水长流”。支教回来后,他仍一直在做公益。
刘天罡每个月都坚持给中山大学紧急援助基金捐款,多则60元,少则20元。这样的习惯他已持续了两年。这些都是他自己省下来的生活费,自从本科毕业后,刘天罡便“自负盈亏”,不再向家里要钱。
在他看来,“做公益就是随手随心,力所能及。”在建构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理念的同时,不要忽视身边哪怕是很细小的东西。并不是说支援西藏才有最深刻的意义,我们身边仍然有许多人,包括我们的同学,是需要去帮助的。“公益也好,做贡献也好,力所能及的,能做就要做好。”
从研一开始,刘天罡一直在担任校团委南校区工作委员会的兼职副书记,分管秘书处(办公室)、艺术部、学生团体部和志愿者工作部。每次关于志愿者工作的校内活动都由他来组织。比如在2012年的毕业典礼中,他组织带领了60多人的司仪和礼仪志愿者队伍,出色地完成了典礼的服务工作。
2012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同举办了“广州论坛•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刘天罡担任该论坛的志愿者负责人。在征集志愿者后,他还要负责组织、安排和领导志愿者的工作。他说,他们要联系学校邀请的国内外著名教育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负责与专家学者们的对接工作以及论坛当中的会务。其中,刘天罡还多操了一份心,为了更好地接待专家,他跟志愿者一一交代每一位专家学者接待的具体细节。在他看来,这短短的两天里,做的都是琐碎的份内事。
一年支教行,一生西部情。刘天罡依旧清晰地记得:在学生们毕业的那天,他们中考一结束就哭着给他送行。带着不舍与感激,短短不到100米的路程,他们献上了100多条的哈达。“那些孩子们会是我一生的牵挂,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