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中国梦·我的梦:2012中山大学年度人物提名奖】芦帅:做公益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学生处 作者:蔡金霖 编辑:刘嘉,黄怡辛 发布日期:2013-05-08 阅读量:

 

        有着北方人的豪爽,有着良好的表达能力,有着对生活的热诚,芦帅将公益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运用到公益实践中。就读于资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的她,曾参与“汶川、北川图书馆灾后重建项目”、“博雅-广图社会研习计划”等重大公益项目。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热爱公益时,她轻描淡写地说:“我觉得做公益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一月北川行,一生北川情

        “北川,我们来了!
        你,还好吗?
        你可知我们深深地把你牵挂?
        梦中常回到这熟悉的家。
        希望伤痛渐渐褪去,
        希望孩子们无忧无虑地长大,
        希望崛起的北川家园开出最美的花。”
        芦帅在随笔《崛起的北川图书馆家园——中山大学志愿者北川服务纪实》中表达了她对北川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牵挂。
        山区支教、亚运会志愿者、暑期三下乡……芦帅做过的公益活动有太多,但最难忘的还是2012年的北川之行。当年暑假,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老师发起了“汶川、北川图书馆灾后重建项目”,组织13名中大同学奔赴北川。芦帅便是其中的“头儿”,肩负着带领大家顺利完成项目的重任。踏上老式的绿皮锅炉火车,他们开始了长达30多个小时的颠簸行程。志愿者之间的相互扶持,为枯燥的旅程增添了温馨和欢乐。
        这已经是芦帅第二次来到北川了。“我在图书馆门口看到一个大叔,他的手残疾了,但还是出来做小生意。”震后重建的北川人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图书编目排架、创建农家书屋、开办百姓讲座、开展社区调研、免费放映电影……北川的旅程丰富而辛劳。
        电脑培训班的主要对象是老人和小孩。第一节课之前,志愿者们心情忐忑,担心无人问津。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课室早就坐满了人。来听课的老人之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1岁;更有老人特地从别的乡镇坐了很久的公交车赶过来。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待,每节课后,芦帅都会组织大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凭着这股劲儿,他们的电脑课每次都吸引了大批听众,反响热烈。直到现在,芦帅和老人们通过网络还保持着联系。
        除此之外,为了给居民送上新鲜的文化大餐,他们精心设计每一场讲座,并将场地从图书馆转换到社区广场,真正贴近百姓。
        “农家书屋”是专门为当地居民开辟的文化室。志愿者们帮助图书馆把书和书架送往各个乡镇,然后按照“中图法”将图书分类、上架,工作井然有序。
        在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志愿者便与当地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月北川行,一生北川情!

        “中大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2005年考入中山大学开始,芦帅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已经呆了整整8个年头。四年本科生活,两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两年研究生,她的血脉里已经融入了中大精神。从学生到老师再回到学生,她的人生经历相对丰富。
        作为一名图书馆学的研究生,芦帅积极参与“博雅-广图社会研习计划”。这是中大博雅学生的实践项目之一,志愿者负责到广州图书馆举办讲座及协助馆内的日常工作。每周一次的讲座采用沙龙的形式,选题都是志愿者们与图书馆一起协商准备的。作为策划者之一,芦帅十分重视此计划的持续发展,考虑下一步到少儿图书馆去,给小朋友开讲座,制作阅读绘本,或者做一些对儿童成长有启发的事情。
        在读研期间,她又兼任2011级博雅班的班主任。看着150名大一新生,她思忖着如何才能带好他们。因为有了之前两年学生工作的经验,她以朋友之心了解学生,以师长之心启发学生,以父母之心爱护学生,用心见证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虽然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但是学习她也没有落下,在两年内发表了四篇论文。“做学术容不得半点马虎,也容不得半点虚假”。
        凭着各方面的成绩,她在2010-2011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珠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2012年获得王肖珠纪念奖学金……
        “公益和搞学术都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事情”,中大为芦帅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也让她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谈起对中大的感情,这位天津姑娘感叹道:“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发自内心的公益热情,勇于担当重任的气魄,精益求精的生活态度,集这些优良品质于一身的芦帅定能在她所喜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