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中国梦·我的梦:2012中山大学年度人物】卢锡洪:用心耕耘,丰收在科研的田野上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学生处 作者:梁晖 编辑:刘嘉,高菲 发布日期:2013-05-08 阅读量:

 

        2010年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2011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在读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50篇,累计影响因子130,引用次数超过470次。这,便是卢锡洪取得的傲人成绩。光环之下,他是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博士生,也是别人眼中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宅”。
        “一个人全心投入工作并尽力做到最好,那么他是轻松的、快乐的。”爱默生如是说。的确,一颗纯粹的科研之心,正是卢锡洪取得这些成绩的最大法宝。在他心中,科学,不是成名的道路,更不是致富的方法,而是一生所爱。



 

        一旦选择,便坚持不懈

        是每天庸庸碌碌,还是勇敢做出选择,改变生活?卢锡洪选择了后者。刚进入中大时,他的学习成绩非但不突出,甚至曾经名列倒数。那时的他,课余时间除了睡觉,便在宿舍上网,是个典型的“宅男”。
        直到大三,面对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卢锡洪终于醒悟,打算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他开始试着找老师报名。正是这一“试”,让他与实验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进入实验室后,事情却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作为初来乍到的本科生,对于这种复杂繁琐的工作,他还尚显生疏。为了能够尽快跟上别人的步伐,除了睡觉和吃饭,卢锡洪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凭着这股子执着和倔强,他成为实验室中留守时间最长的人。但即便如此,实验失败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好胜的卢锡洪并不气馁,他常常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实验室,就必须在某方面有所突破。”
        博士一年级,他遇到了科研的瓶颈,不仅课题方向难以持续,科研思路也面临枯竭。再加上每天都在实验中度过,能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连母亲生病都无法及时探望,这让他的内心常常充满羞愧。两难之下,卢锡洪想到了放弃。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导师的时候,卢锡洪满怀忐忑。谁知,导师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详细地为他分析利弊,还留出几个月的时间让他认真考虑。谈到这里,卢锡洪感慨良久,“导师相信我很快就会回到实验室,因为那里才是真正适合我的地方。”此番促膝长谈让他醒悟到,“只有再坚持一下,才能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希望。”
        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边静下心来重新投入科研,边请教前辈综合考虑。终于,卢锡洪发现,原来科研工作才是自己一直所爱,他根本离不开这个工作多年的实验室。就这样,尽管很多人在五年后就选择离开,进入企业工作,但他还是决定继续留下来,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现在,实验室已经完全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于一天不去,就好像少了点什么。

        他是良师,更是益友

        作为实验经验丰富的师兄,在团队中,卢锡洪常常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曾经,一位师弟刚进入实验室,希望进行新的科研方向,但碍于之前未曾有过相关的经验,知识积累较为薄弱,技术方法又不甚了解,常常陷入迷茫、沮丧的情绪中。卢锡洪主动承担起引导的责任,针对他的兴趣、现有知识和未来发展方向,多次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详细的学习资料,还协助他拟定了硕士期间的研究选题。研究过程中,他与师弟共同奋斗,对于不了解之处,就一起查阅文献。最终,师弟在硕士论文答辩时已经发表了四篇高质量文章,累计影响因子高达50。
        对此,谦虚的卢锡洪始终认为,其实师弟师妹们给予了他很大帮助,很多研究思路都是共同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现在的科研需要的不是单兵游勇,而是协同作战。一个人再优秀也没用,依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走远。”他诚恳地表示,“一个实验室的团队成员间要团结协作、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他是一位良师,更是益友,无论在学术还是在生活当中,他都是我们的榜样。”一名研一的学生这样评价卢锡洪。团队大部分成员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卢锡洪亦是如此。因此,他更加理解大家的难处。作为师兄,为了增强实验室团队的感情,创造更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他还定期组织聚餐等各项活动。正是在这种相互信任与依赖的氛围下,这个团队得以始终走在领域前线。
        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发表了多少文章、获得多少赞赏,而是能够和实验室的导师、同学们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对于自己而言微不足道的帮助,或许能影响别人的一生。”因着父亲受助的经历,卢锡洪心中时刻铭记这句话。他愿意相信别人,并心怀感激,用真心去帮助他们。
        卢锡洪出生于中山市横栏镇的一个小村庄,自小家庭贫困。但这并没有令他自怨自艾,反而坚定了其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决心。作为曾受益于村庄奖励和资助基金的优秀学子,他心中常怀感恩。
        除了帮助有需要的人,作为科学工作者,他专注自己科研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乐趣。”研究生阶段,卢锡洪曾参与本科生学术心得交流会,也曾回到母校三沙小学,进行社会责任意识讲座。对于这些工作,他乐在其中。卢锡洪谈到,“常年在实验室很容易变成书呆子,出来与大家分享心得才会让自己时刻保持活力。在实现社会责任的同时让自己的工作成果能与他人分享,这也是科学研究者的一大快乐。”

        “我只是比别人幸运一点,勤奋一些”。卢锡洪对记者这样说到。的确,“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他虽然没有惊人天赋,但却拥有执着的内心与坚持不懈的毅力。他一路用心耕耘,不仅在科学研究的田野上获得巨大丰收,还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更多的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