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有是张纸,我们用青春写诗。梦想是一种方式,我用它来解读“志愿者”三个字。
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搭建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汉语桥”,他在用心和脚步诠释“志愿者”的意义。
他,就是国际汉语学院的在读硕士生李智斌。
马不停蹄,“不安分”的追梦少年
就像许巍唱的“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每个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走出去看看世界的想法。而作为一个大山里长大的孩子,这种愿望无疑更加强烈。
李智斌高考的第一志愿便是翻译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9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国际汉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刚入学便被国家公派到古巴哈瓦那大学学习西班牙语,参加国家汉办小语种人才储备项目。学习期间,他想,我们中国人一直学各种外语,学别人的语言,为什么不让别人也学习我们的语言,感受我们的文化呢?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啊。于是,在他本“不安分”的心里萌生了这样一个梦想——到西班牙去做汉语教师志愿者。
回国后,这个原本腼腆害羞、并不适合做老师的男生,开始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活动,珍惜每一次进行教学实习的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国家汉办选拔2011-2012年西班牙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面试中,他成功过关斩将,如愿获得了这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成为一名外派到西班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每每谈及自己这段“走出去”的追梦路程,他总会很认真地说,做志愿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做志愿者。他强调,做好文化交流工作是兴趣使然。能够成为对外汉语交流志愿者,他始终怀揣着感激。
不畏风雨,志愿梦架起“彩虹桥”
科尔多瓦——西班牙的历史文化古都,在这里李智斌开始了他的汉语志愿教师生活。
李智斌所在的中学叫I.E.S.(Luis de Góngora)。任教期间,他为该校首设了汉语课,面向社会招生,有6个班(小学、初中、高中、成人),共75名学生。每周,他要上16个小时的课,还要每天到校坐班、备课,在任期间总工作量达到685课时。这样的学生数量、课时量在同一项目里是最多的。
国家选派的志愿者看似十分光鲜,背后的困难却鲜为人知。
首先是吃饭。欧洲物价高,随便下个馆子就十多欧元,一个面包加几片火腿就得四五欧元,既贵又吃不惯。于是他自己想办法在宿舍做。住所没有厨房,禁止煮饭,他便在浴室地板放上电磁炉、在床头放电饭锅,偷偷地炒菜煮饭。每次吃完后还得把厨具收得严严实实,搞好清洁,除油烟;吃饭时也要不断提防突然有人敲门或者过来投诉。另外,时间也是问题。白天他往往忙着备课、上课,没有时间买菜做饭,只能用面包和水打发。等到晚上八九点再饥肠辘辘地回去做饭,还因此落下了胃病。他坦言,“吃顿饭,不安乐,不容易”。
比起生活上的不适,学生对他的汉语课程的不重视、不理解更加令他烦恼。他在当地初上汉语课时,因为是兴趣班,学生报名、上课都是自愿的,有不少学生因为不喜欢他的课,不愿意去上课甚至退课。西班牙人不喜欢埋头苦读、拼命学习,而是想自然而然地习得一种技能。尤其是在夏天,学生干脆都不去上课了。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认真地寻求解决办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行,他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心去替他们着想。比如说学生们好动,就多设计一些汉语教学游戏,寓教于乐。他还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对小学班用TPR全身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对初中班多用任务法,并且要加强管理能力;对高中班要注意精讲多练,引导他们课外学习;对成人班则要讲解透彻,以实用性为主,以文化输入、提高兴趣为辅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精心安排、因材施教的课程,让学生们渐渐喜欢上汉语课,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其中有个叫Antonio的11岁男孩,原本十分调皮,上课常常违反纪律,后来在他的安排下去管纪律、做活动负责人,慢慢便进步了,学会了自律,而且把汉语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他还常常会天真地说:“我不喜欢外语,不喜欢英语,不喜欢法语。但是汉语,我喜欢!”短短的一句话,肯定了李智斌的付出,也让他愈发努力地上好每一节课。
对于他的卖力,同项目的志愿者中有不少人表示过不理解,为什么要揽这么多活儿?还不如减少一两个班、少上课,抓紧机会好好游游欧洲。他反问,“什么是志愿者?——志在此,有自觉担当起责任,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的意愿。梦想是一种方式,我用它来解读‘志愿者’三个字。”
正是凭着这份用梦想勾画志愿生活的认真执着,这个身在远方的文化交流使者,用自己的点滴付出让汉语之桥如彩虹般在风雨中悄然架起了一道绚烂的弧线。
收获满载,“用心”是基础
在任期间,他参加西班牙本土教师汉语教材培训,并获得了优秀课件评选大赛前3名;他代表本校与哈恩民众大学合作,协办“中国文化周”,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多家媒体的竞相报道;在安达卢西亚日,他代表学校参加了颁奖典礼,并在典礼上播放汉语课的录像片断,赢得在场各界知名人士的关注,当地橄榄油大王甚至当场表示要报名参加他的汉语课。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各大媒体,为汉语课、汉语教育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先后共接受4次报纸采访、1次电视直播采访、1次电台采访。
在PROCOR电台的全西语电视直播采访节目上,主持人问他:“西方人都觉得汉语是天书,很难学,你有什么看法,觉得有挑战吗?”他笑言:“西班牙人是怎样一个民族呢?你们踢足球,获得世界冠军;你们打篮球,也得过世界冠军。当你们学汉语时,你们会觉得学汉语比成为世界冠军更难吗?有志者事竟成,如果用心去学,肯定是可以学好的。我对我的学生很有信心。”这番话,给西班牙的汉语学习者们带去了信心,也让汉语课、汉语教育得到了当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对于这个集这些荣耀和贡献于一身的优秀志愿者,谈及自己的优点,他却这样简单地概括:“除了用心,还是用心吧。就像‘志愿者’三个字,是以用心为基础的。”
唯有用心,才能为国外朋友展示一个良好的中国人形象,李智斌一直这么认为。“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学生和当地朋友能因为我而学习汉语、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我的到来能够给他们展示了一个正面的中国人形象,就是我最骄傲的地方。”
始终如一,心心相印一家人
“用心”的道理,说起来不难,但坚持做下去却很难。所幸的是,他做到了,而且始终如一。
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像其他志愿者一样教授基础汉语课程之外,他会精心加入中国历史、中国饮食、HSK和YCT汉语考试,以及“汉语桥”比赛等相关的专题介绍,并鼓励学生参加汉语考试和“汉语桥”比赛。新年时,他在班上进行了“中国新年”的专题文化课,还为当地一所小学举办庆祝“灯节”活动,同时联系当地中餐馆到学校来举办“中国美食文化沙龙”。到了4月世界图书日,他又在学校的图书馆进行小型的汉语图书展,并成立汉语角,让汉语成为图书馆一个重要的新成员。6月初,他与学校老师组织了电影沙龙之《李小龙:他如何改变了世界》。
即使到了6月末,他即将离开的时候,他仍在为汉语教育事业做着努力。时值炎夏,很多汉语教师志愿者都准备简单的期末考试,然后差不多就结课,进行回国前的旅行了。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决定组织全体汉语课学生进行一次汇演,向老师、家长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给他自己的一个纪念。
想法虽好,实施起来难度却很大:因为学生都在准备期末考试,无法分散精力,加上学校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所以策划与组织的工作基本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而从准备工作,到汇演开始,只有不到四天时间。这样紧张困窘的条件下,他仍然满怀热情,边找校长协商活动,边说服戏剧部的老师提供场地;他每天晚上忙着找场景要用的素材、设计海报、剪辑背景音乐一直到凌晨三四点,白天上课还得加紧给学生排练。
表演进行得非常顺利,只学了几个月汉语的学生们,用汉语表演了12个自编节目,精彩的表演得到了全校上下及学生家长的一致称赞——“我们的学生真的会说汉语了!”
表演结束后,专门提前从另一个城市另一个会议打的回来的校长上台总结,对李智斌的工作给予极大的肯定:“作为一个中国友人、中国教师,这一年他给我们带来很多很特别的、新的东西。不仅仅教会了我们的学生说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更用他对教育的认真执着,以及他的人格感染着我们这里的每个人。”
之后,作为主持的李智斌,开始带着大家唱歌,当他用西班牙语念出张震岳《再见》的歌词时,不由触景生情,声音也哽咽了起来,很多学生也跟着哭了,校长也哭了,有些素未谋面的家长也在抹眼泪。汇演最后,全体师生们一起合唱了《北京欢迎你》,“相约在一起,一起在中国见面,说着流利的汉语……”
这怀着惜别与憧憬的阵阵歌声,发自内心的声声赞许,还有饱含着感动与不舍的滴滴泪水,都是对他“用心”最好的证明。一年的时光里,他所做的透着爱与关怀的点点滴滴,让他与学校的师生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身虽远行,不变的是牵挂
结课后的两周,他没有去旅行,而是留在学校,花心思给75个学生每人写了明信片和长长的寄语,希望他们喜欢汉语,继续学汉语,并邀请他们有机会到中国来。
在那之后的七月初,他回到了中大,不久便又收到了国家汉办颁发的“2011-2012年西班牙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证书。看着证书,回想起与学生们一起奋斗过的几个月里的每一分努力、每一个梦想,他的内心充满了欢欣与感动。他坦言,虽然在志愿服务期间得过不少奖项,但这个奖是让他觉得最幸福,最难忘的。因为这是对他与他的学生共同努力的这一年最好的证明与肯定。
为了尽可能不让学生因为自己的离任而落下汉语功课,离任时,李智斌把自己的教学资源、西语学习资料留给了下任老师,并与新任的老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一起讨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即使是如今已在玻利维亚参加工作实习的他,平时也会通过网络与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们联系、交流,关心现在的汉语课怎样了,学生有没有好好学汉语。甚至,他有时做梦还会梦见学生汉语说得很好了,考试得到了很好成绩。
他也意识到,如今国际汉语教育的体制还有诸多局限,志愿者留任的可能性不高,因此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工作,并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角色。他有意识地向师弟师妹和其他的志愿者提及自己的志愿经历,希望能以此给他们积极的引导,激起他们对志愿工作的热情,为其他志愿者提供参考,让他们看到有价值的、正面的东西。
在他看来,志愿工作是长期的、持久性的,甚至是终生的。无论离任多久,身在何方,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未来,都是他不变的牵挂。他会尽自己所能,给学生一个真正连贯合理的汉语学习过程,让这座联系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汉语桥”愈发坚固,愈发大气。
用不标准的汉语讲出的“老师好”,优美动听的“新年好”旋律飘荡在那间熟悉的教室,还有孩子们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欢笑……想到这些,他就仿佛回到了那段时光。未来的路上,这些美好的回忆定会深深镌刻在他的心底,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