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七届中山角膜论坛在广州举行。专家表示,通过探索人工角膜移植、角膜成分移植、细胞移植及基因工程改造角膜等新疗法,有望缓解角膜供体不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在探索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即将落地临床。
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在我国,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约有300万到500万人,其中大部分角膜盲患者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手术才能复明,但每年国内开展的角膜移植术仅有8000至10000例左右。
缺少供体是当前开展角膜移植手术最大的困境。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梁凌毅表示,广东省眼库角膜供体捐献量逐年上升,但角膜供体缺口依然较大,仍有大量患者在等待角膜捐献。
如何解决这一困境?
“除了号召更多人了解并参与角膜捐献工作,当前正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开展人工生物角膜研发与突破。”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医院副院长袁进说,目前,国内已有基于脱细胞的猪角膜基质的生物角膜,获批进入临床应用。通过脱细胞处理,将猪角膜中的异种抗原和细胞剔除干净,能解决角膜的透明性和异种排斥难题。
梁凌毅表示,目前,国内外的主流角膜移植术式已经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板层角膜移植术转向角膜成分移植。部分角膜病仅涉及部分角膜病变,根据病灶累及的范围进行有选择的角膜成分更换,能减少排斥反应,以最小的损伤帮助患者获得最大视力获益。
此外,细胞移植备受期待。袁进介绍,部分患者由于存在外伤或炎症,导致角膜缘细胞损害,从而影响角膜透明性,通过移植角膜缘的活性细胞便能重建健康的眼表环境。科研人员探索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培养与移植,能缓解角膜供体不足,并减少异体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维持更久。
他透露,目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在探索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已通过国家卫健委干细胞临床备案及药监局实地现场核查,即将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