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大公報】對接「一帶一路」提升香港地位

稿件来源:大公報2017-05-16第A12版 作者:陸劍寶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7-05-16 阅读量:

為期兩天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完美落幕。本次論壇可以說是國家對過去四年「一帶一路」建設成效的高度回顧與總結,更為未來的「一帶一路」發展藍圖描繪了清晰的方向。從習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講中可以看出, 「一帶一路」沉澱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核心精神。香港在對接「一帶一路」倡議願景方面,已經做了不少準備和投入,是次國際性論壇的舉辦更令香港各界找到與「一帶一路」對接的方向和信心。

卓越營商環境

對接「一帶一路」,香港有何優勢?

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卓越營商環境。首先是國際化優勢明顯。香港一直處於中西方貿易來往的核心樞紐,是內地對外開放的橋頭堡;香港社會自由開放,東西文化交融貫通;香港具有兩文三語,有良好的國際規範,廣闊的國際網路,以及豐富的國際經驗。英語作為工作語言,與國際高度接軌,國際人才社會融合相較容易。其次是法治化制度完善,法律秩序良好。法律制度公正透明,政府廉潔高效;社會各界法制意識強,誠實守信,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按規則辦事;社會治安良好,犯罪率低。最後是個人所得稅稅率較低。香港最高的稅率僅17%,徵稅物件只是以在港境內的所得和收入為範圍,豐厚的稅後收入成為香港吸引跨國機構落戶和國際人才集聚的最重要優勢之一。

國際金融與物流中心為「一帶一路」護航。金融業和物流貿易是香港生產總值中占比最高的兩個支柱產業。金融業在回歸20年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增長態勢,市場較為成熟;物流業儘管受到全球貨物貿易式微的影響,增長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全球前十位的集裝箱輸送量和國際級的物流樞紐中心地位。「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資金融通」和「設施聯通」都分別是香港的兩大傳統優勢。香港國際性金融機構雲集,可滿足沿線國家和地區開發和交流的資金需求;發達的物流及衍生航運服務業則能為「一帶一路」沿線港口建設和運營提供服務。

傑出的專業服務業為「一帶一路」添磚加瓦。香港傳統的「四師」在國際享有美譽,特別是港大、中大等本地高校培養的建築師、會計師、律師和牙醫等,具有良好的國際化教育背景和厚實的職業技能。在香港,各式各樣的行業協會有1000多個,在香港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香港專業聯盟是2001年11月由香港十大專業團體發起組成的非牟利機構。2015年,本港約有32000間專業服務機構單位,包括5300間會計、核數及簿記公司、2500間律師行和大律師行及3300間建築、測量及工程公司,專業服務業於過去

十年的發展甚為顯著。

找准角色定位

不單只做「超級連絡人」。在「一帶一路」的定位和角色功能規劃中,香港應該考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作為香港各界達成共識的「超級連絡人」角色定位,香港應該堅守。利用香港樞紐港的國際地位充當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紅娘」,利用香港與西方市場聯繫緊密的特點可成外資引進來的橋頭堡。但是,單純定位「超級連絡人」對香港來說遠遠不夠。首先是「超級連絡人」作為仲介角色,當資訊對稱後,市場會慢慢縮小。其次,香港的優勢並不僅限於只做中間人,還可以積極地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做投資人和運營者。

以地產商和銀行機構為龍頭做「一帶一路」投資者。相較于內地房地產商在「一帶一路」上開疆辟土,香港的幾家大地產商在「一帶一路」上投資略顯謹慎。在目前「一帶一路」4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的3000多個基建專案、商業及房地產專案中,港資企業身影較少。本土地產商和銀行機構可以利用充足的資金儲備,對內地中央企業先行先試的地區進行獨資、合資或控股。對一些距離較近、政治風險較低、市場較大的地區,可以進行港口物流、交通基建和產業園區進行組合式開發。一些有成熟經驗的旅遊地產商可以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東南亞國家進行旅遊專案的大規模開發投資。

以專業服務為依託,做境外產業園區的運營者。內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有2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目前這些園區均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園區的運營管理以及園區內企業對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會計審計財務,律師諮詢及金融保險等提出了大量的需求。香港可在專業服務聯盟組織下,在境外合作園區成立「打包式」的一條龍專業諮詢機構,為境外產業園區內外企業提供服務。

以經濟和民生發展為導向。香港經濟近幾年發展相對緩慢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微小經濟體,單靠本土市場無法獲得幾何增長性的市場空間,唯有依靠具有13億人口的內地市場以及更大人口基數的「一帶一路」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面對「一帶一路」機遇,香港業界要做好的就是苦練內功,提升本土四大支柱產業和六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更好地匹配「一帶一路」的服務水準和品質要求。此外,香港內部的社會民生問題亦要妥善處理。「民心通,貿易通」;發展經濟最後也是以造福於民為依歸。

外聯必須內通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外聯內通大平臺。以香港自己的力量對接「一帶一路」儘管可能獲得成功,但遠沒有與珠三角地區抱團出海獲得的機會多。香港除了在「粵港澳大灣區」抱團走出去中充當重要角色並獲得海量的市場,與粵澳的區域協同過程本身就是鞏固自身優勢產業的契機。香港應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中,甚至積極向國家申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政策支持甚至傾斜。香港方面要基於金融、貿易、物流、律師會計廣告、醫療、教育等行業優勢,主動為「粵港澳大灣區」培育專業服務業人才,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廣袤腹地的大批製造企業轉型升級和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系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原文链接: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70516/PDF/a12_screen.pdf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