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纵身跳在猎枪与猴子之间 他激愤地大喊:不许开枪!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6-04-11 作者:李斯璐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6-04-11 阅读量: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龙勇诚自1987投身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保护工作,一干就是28年,他将自己的大部分心血都投入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研究和保护当中。他走遍西北、藏南的雪山原始森林,找到了16群滇金丝猴,查明了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并标志了它们的地理分布。

在龙勇诚看来,一群珍稀、濒临灭绝的猿猴,不是光靠寻到后写一篇论文学术就能保护起来。今年正值猴年,已经退休的龙勇诚,用志愿者的身份与公益组织阿拉善SEE合作,开展“猴年护猴系列活动”,发起了在腾讯公益众筹巡护员生计改善项目、公众参与式滇金丝猴野外观察、四地巡讲等活动,为公众了解野生动物、了解滇金丝猴打开一扇窗。

三句不离猴的志愿者

普罗大众认识龙勇诚,是基于他对滇金丝猴作出的科研贡献,28年来,他发现了16群滇金丝猴,为此,有人叫他“猴爸”,也有人喊他“猴王”。

滇金丝猴是生活在海拔3200米至4300米雪线附近的生物,龙勇诚的寻猴脚步,从云南丽江的老君山一路迈开。至今为止,他的一双脚走遍西藏的芒康、云南的维西、兰坪、德钦等地区,用徒步这种最原始的办法去找猴,通过分辨毛发、粪便,观察地上的苔藓,一点点追踪找。其间,在芒康的横断山脉,龙勇诚一共发现了两个种群的滇金丝猴,当中一个猴群是他饿了三天才一路跟踪找到的。

普罗大众认识龙勇诚,是基于他对滇金丝猴作出的科研贡献,28年来,他发现了16群滇金丝猴,为此,有人叫他“猴爸”,也有人喊他“猴王”。

今年3月22日,已退休的龙勇诚转变为一名志愿者,他受阿拉善SEE组织的邀请来到广州出席“世界水日”的论坛。

主持人请龙勇诚发言谈谈水环境保护,他却“三句不离猴”,才说了两句,又谈回自己熟悉的“猴子”的话题。“今年是猴年,猴年说猴也说猿,更应说说猿猴与我们的生活必需之相关。”现场与会者会心大笑,纷纷称龙教授的说话风格也如灵猴般活泼幽默。

为猴挡枪和“拉拢”猎人

龙勇诚身子一纵,站在猎人的枪口和猴子之间:“不许开枪!”猎人看见龙勇诚一副要拼命的样子,慢慢放下了枪。“知道吗?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杀它是犯法的,你看这猴的面部和人多像啊!”

龙勇诚其实很“忧心”,他说:“因为常常牵挂着猴子们的生存状态,就连儿子也常打趣我说,爸爸其实也是猴子,山里才是他的家。”

最近二三十年间,我国科学家对境内灵长目动物开展了广泛研究,龙勇诚考察的滇金丝猴、潘文石考察的白头叶猴都堪称范例,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上也取得许多成就。可令人不能忽视的基本事实是,尽管我国是世上猿猴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以滇金丝猴为例,通过多年保护数量增加到1000多只,但依旧远远少于大熊猫。

从成为滇金丝猴科研人员起,寻猴、护猴,成为龙勇诚一生中不可分割的主题,他对猴子的担忧不是无中生有的,他还为猴子们做过不少“出格”的事,比如,为猴子挡过猎枪,还“拉拢”过猎人成为护猴队员。

1987年,时年32岁的龙勇诚在云南省德钦县城的一个小贩那里看到了令人极其震惊的一幕:12副完整的滇金丝猴骨架被小贩摆在地上,等待被人买走。猴是猎人打下的,肉吃掉了,猴骨能入药,也可卖钱,一副猴骨可换50公斤大米……小贩说得平淡,龙勇诚却听得惊心动魄。

虽是搞研究的,可当时他对滇金丝猴这种动物还很陌生,只看过三具标本,从没见过活体。在德钦县看到的这一幕,让他的心很痛。“这样下去,滇金丝猴命运难测。”

这只是龙勇诚遇过的某一次猎猴行为,却能反映当时受偷猎行为威胁下,滇金丝猴的生存状态。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龙马山,既是龙勇诚第一次看见活的滇金丝猴,又是第一次为它们“出头”的地方。猎枪对准一对滇金丝猴母子,小猴逃脱了,但母猴却中了枪,并向龙勇诚这边躲过来,似在求救,最后在龙勇诚怀中永远闭上眼睛。

龙勇诚身子一纵,站在猎人的枪口和猴子之间:“不许开枪!”这一声,他喊得激愤又悲凉。猎人看见龙勇诚一副要拼命的样子,慢慢放下了枪:“不过是一只猴子嘛,打死了,回家给娃吃肉……”

“知道吗?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杀它是犯法的,你看这猴的面部和人多像啊!”龙勇诚悲愤不已。猎人马上上前看了一眼死去的猴子,突然害怕了,良知也被唤醒:“真的像人,不杀猴了,娃若是馋了,就给买猪肉吃。”

后来,龙勇诚和他成了朋友,两人当即约定:放下枪,保护猴,发现有猎猴者,一定要阻止,猎人答应了。

人和滇金丝猴可和谐共处

护猴的根源,在于解决猎人的生计。一系列的举措,从北到南的狩猎好手也都被他“拉拢”过来,当上了护林员。这也是让龙勇诚非常得意的一个创举:“猎人最清楚猴子在哪。”

一直以来,不少人都问过龙勇诚这问题:“人类与滇金丝猴可以和谐共处吗?”答案是:可以。

龙勇诚从多年前亲睹猎人偷猎金丝猴的经历不断反思,其实护猴的根源,在于解决猎人的生计。在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区内的居民,由于交通不便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限制,人均纯收入都很低。“他们要砍树来盖房子、做燃料,上世纪,一只猴子就是100多斤肉,可以解决他们很多天的吃饭问题。你说看到猴子他杀不杀?”想到这里,龙勇诚几乎理解到,为何猎户们要偷猎珍稀的受保护动物。

除了搞科研,龙勇诚几乎用个人力量,对猎户们做最大程度的接济,每次投宿深山民居,他会给猎户们留些衣服、带一些日用品。后来,他加入“社区共管保护活动”,这一项目旨在为老君山地区设计并实施一个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以帮助当地社区解决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计等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根本上保护滇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和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指导村民,提供了养蜂、饲料加工和兽医等技能培训,引导打猎为生的猎户放下猎枪。

也因为一系列的举措,从北到南的狩猎好手也都被他“拉拢”过来,当上了护林员。这也是让龙勇诚非常得意的一个创举:“猎人最清楚猴子在哪。”

“保护猴子,也是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龙勇诚在接受新公益记者采访时,边翻阅电脑上的资料图,边讲述这样一件事情:如今,深山地区的居民越来越有保护动物的意识,2012年1月初,泸水县一位采药人在雪地上发现了一只冻得缩成一团的小猴子,猴子性情温柔,模样可爱,被采药人救回家养护了8个月。直到采药人的一位亲属偶然在县里看到一张缅甸金丝猴的照片,感觉和家里养的这只非常像,遂将小猴送到龙勇诚处做鉴定。

“经确认,那是一只两岁的雌性缅甸金丝猴,其体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均与文献资料吻合。我绕着它转了几圈,宣布说:‘你有中国户口了!’小猴像听懂了我的话,亲昵地在我腿上蹭了蹭,然后蹲伏在脚边,嘴里啃着鲜果,眼睛信赖地看着人们,样子可爱极了。”

“我们过去‘保护动物’的做法,常常是把人从保护区迁走。但人和野生动物不应该是敌对体,完全可以融洽相处。”

原文链接:http://epaper.xkb.com.cn/view/1032394

假如没猴了,人怎可能独善其身?

今年开始,公益组织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执行团队昆明中远环境保护科技咨询中心发起的“三江并流原始森林保育项目”,其中之一就是龙勇诚主导的保护三江并流地区金丝猴项目。

从科研界别,“跨界”到公益领域保护猴子,龙勇诚几乎从退休科学家身份,无缝衔接为志愿者。为何如此迫切?“猴子没了;人,怎么可能独善其身?”他如是说。

谈保护现状 滇金丝猴有3000到3500只

新快报:“两岸猿声啼不住”是耳熟能详的古诗名句,中国猿猴资源是世上最多,但资料显示,明清时期长臂猿还遍布大江南北的16省市之多;当前中国境内仅有6种长臂猿,滇金丝猴的种类就更不用说了,您怎么看待目前猿猴保护的现状?

龙勇诚:不容乐观。现在,我估计滇金丝猴的数量有3000到3500只,比理想状态少了一半,保护滇金丝猴迫在眉睫;而海南长臂猿现在总数已只剩下十分可怜的二十多只了,分布在昌江县与白沙县交界处的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中,且只有三只母猿还能生育。

新快报:有世界灵长类专家组指出,在整个20世纪全球没有任何灵长类物种灭绝的记录,但在21世纪当中,海南长臂猿很可能会成为灵长类物种的第一个灭绝记录?

龙勇诚:确实有这样的说法,我们真不希望这一预测成为现实。所以,我认为全社会都应立即行动起来,不要让古诗里,美妙的猿猴啼叫成为“绝唱”,大家都应关心和珍爱最后的珍稀猿猴品种和它们所栖息的生态环境,使之神圣不可侵犯。

谈“跨界”护猴 需要公众和社会组织集思广益

新快报:今年新发起的护猴公益众筹,为何是面向巡护员?

龙勇诚:他们都是猎户,猎人们最熟悉滇金丝猴,我要找他们来做助手,一起寻找金丝猴。但猎户不打猎,生计如何维持?所以,想为他们的家庭做点什么,改善他们的巡护条件,让他们更好地守护金丝猴,守护这片森林。

新快报:昔日的猎户,对保护滇金丝猴是怎样看待的?

龙勇诚:与猎人在大山里相濡以沫十几年,慢慢地,他们明白了滇金丝猴对这片原始森林、对家园的意义。二十多年来,老猎人们终于放下了猎枪,开始巡护金丝猴。我的巡护团队中,有1997年加入的白马雪山南坡区的余建华和村民、2003年底老君山利苴村的张志明和村民、2010年巴美村的阿茸和村民,他们都自发组织起来,建立村规民约,保护野生动物和防止砍伐森林。这样的行动,将原有的猎户减少到了1%的人口。

新快报:护猴项目内容是什么?

龙勇诚:我们准备做五项工作:1、为保护区内6个村子提供养蜂和林下中药种植的生计替代培训,杜绝盗猎盗伐;2、为森林巡护队员提供专业培训;3、改善巡护装备,提高巡护效率;4、为85名巡护队员提供最低生命保障;5、通过巡护员对金丝猴的观察和记录,整理资料,建立自然保护课程。

新快报:科研专家和猎户、公益组织的组合,看起来很“跨界”。拿滇金丝猴和海南长臂猿来说,您觉得,对于小物种的保护,光靠政府和科研机构,力量不够吗?

龙勇诚:不够的,如果单纯一篇论文就能保护珍稀的猿猴类,太过小众了。护猴还要公众个人支持和配合、社会组织参与,才能集思广益。

谈保护意义 猿猴家园都是最重要的天然水塔

新快报:您在猴年里,捉紧各种契机谈滇金丝猴的保护公益,在您看来,现实意义是什么?

龙勇诚:以滇金丝猴为例,它们所栖息的横断山脉腹地乃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核心地带,通过对滇金丝猴实施保护行动,即可保护全中国最后仅存的原始森林总面积的5%左右,涉及云南现有原始森林的20%,将惠及与之共栖于这些原始森林中的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生物群落。

因此,滇金丝猴保护行动极具全球保护战略意义,应将滇金丝猴视之为指导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重要旗舰物种之一。

新快报:但这样的公益行动和城市有什么关系?

龙勇诚:关系十分大。拿我近年寻猴的见闻来说吧。2012年春我在云南哀牢山上,连续200余天没有降雨,可山间溪流中的水位都看不出有多少变化。当时我查看了哀牢山生态网定位观察站的地下水位变化状况,惊奇地发现:这200天来,地下水位共下降了1600多毫米,平均每天约7毫米。哇塞!原来原始森林像一座巨型水塔,用储存的地下水为人类每天匀速供给高质量的涓涓细流。难怪那年云南遭遇如此百年大旱,而哀牢山周围的万余平方公里的地区竟根本没有旱情。

新快报:两段经历说明什么?

龙勇诚:我是想希望大家明白,猿猴家园都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水塔,所以我们珍爱猿猴和他们的家园就是珍爱这些天然水塔。我的护猴行动,不仅为了猴子们,更关键是为了后人。

谈护猴科普 植入导游词,为猴写家谱

新快报:猴群生活在深山老林,与城市相隔遥远,您打算如何做,让护猴公益更贴近普罗大众?

龙勇诚:正因要把护猴公益贴近群众,所以,退休后的我多了“志愿者”这一层身份。其实在2016年,我发起过名为“滇金丝猴全境保护”公益行动,但由于工作较忙,一直没有运作起来,如今退休,正好可以重新运作这个公益活动。接下来,我会为四个面向公众展示的滇金丝猴家族写它们的故事。对于观众读者,心是肉做的,用猴子的故事来打动大家,会引起公众兴趣。

另外,我所在的昆明是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和志愿者们策划,将云南宝贵的猴类资源——滇金丝猴简介植入导游词中,向游客普及滇金丝猴的有关知识。

新快报:写家谱的做法很有趣,金丝猴家族有什么趣事?

龙勇诚:在现时寻找到的16群滇金丝猴中,我们选了4个家庭面向公众展示,我们给每只金丝猴都起了名字:大个子、白脸、红子等等。它们的生活史,确实值得“八卦”,比如,大个子家族的兴衰,它经历过“三妻四妾”的鼎盛,更遭遇被老婆们抛弃;还有白脸的爱情坚守、红子的“女猴缘”等等,这些都打算搜集成小册子,作为公益读物供公众阅读,用故事打动人心之后,公益行动才会有可能获得支持。

滇金丝猴小百科

我国科学家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在云南德钦县收集到8张滇金丝猴皮才证实了它们的存在。但真正对它们的实地科学考察则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获得三个完整的标本,从而揭开了那神秘的面纱。

从那以后,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近来又先后成立了西藏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些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再加上近二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研努力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之后,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急剧上升。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把“金丝猴保护工程”列入其十五个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工程之一。

原文链接:http://epaper.xkb.com.cn/view/1032362

龙勇诚,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中国部首席科学家。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