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高水平大学,珠海当何为?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6-04-07第 AII01版 作者:江芬 林群贤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6-04-07 阅读量:

开篇语

放眼国内,拥有10所高等院校的地级市并不多见。也很少有一座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到全市常住人口的近10%。

这为珠海过去的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珠海未来创新崛起的独特资源——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大学是一个城市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决定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着眼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和国家使命,创新驱动已经上升为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围绕这一核心战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也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的跨越,为我省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高等教育规模居全省第二的珠海,如何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上发力?在履新后的首次调研中,珠海市委书记郭元强关注的主题便是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在他提出的注重源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人才保障等“创新六题”中,“注重源头创新”被放在首位,而“充分利用珠海的大学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吸引更多的国际研发机构”成为重要着力点。

显然,正处内涵式发展关键阶段的珠海高等教育如何高水平转型升级,不仅是全省战略的落地,更是珠海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必然需求。这一课题的破解,不仅需要珠海党委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更需要在珠高校能够发挥主体作用。

珠海相关的行动计划正在酝酿。那么,珠海高等教育如何在过去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围绕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推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发展?社会各界如何共同促成珠海高等教育的创新质变?大学之城怎样形成真正的创新发展共同体?聚焦上述问题,南方日报今起推出“大学·城——共筑校地创新共同体系列报道”,以期为珠海高等教育发展、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凝聚共识和智慧。

前不久,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沕水湖畔,作为中国基础科学抢占国际空间研究制高点的标志——中国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正式启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未来,中大珠海校区将按照一所完整的高水平大学架构新建12个整建制学院(系),“天琴计划”“南海国家实验室”“万吨级海洋科考船”等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都将落户珠海校区,构建完整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家级大型科学研究平台。

这是珠海校地联动互促的一个典型样本,也预示着,在历经16年沉淀、打下良好基础的珠海高等教育,正呼唤新的高水平升级。

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大学如何更好地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如何通过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在珠高校与珠海的共同命题。

基础

广东高教第二重镇酝酿内涵提升

去年以来,关于珠海高校的新闻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大“天琴计划”便是一大热点。

“‘天琴计划’预期通过5年时间凝聚100人以上的科研队伍,必然带动中大珠海校区的建设。这对珠海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是一个强大推动。”中山大学天文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如是说。

不仅仅是中山大学。今年年初,暨南大学也与珠海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暨大珠海校区将建设10个整建制学院、10个工程技术研究院,并围绕珠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形成南中国地区硅谷式“创新型产业集群”。

“985”高校吉林大学,也计划在珠海筹建高水平的国际理工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院长付景川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该学院预计以工科为主导,贴近服务于珠三角产业的发展,引进美国、欧洲一流大学和科研究机构,开展中外合作项目,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力争办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务处长张克军表示,学院已和珠海市政府就共建科技园进行了初步商洽,“未来计划引进一批企业、研究院入校,打造更大的孵化基地。”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珠海还携手5所高校建成首批8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并一次性划拨3400万元的资助经费;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东首个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与深圳清华研究院合作成立珠海清华创新中心,利用知名高校的科研资源打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成立了珠海市职教集团,联合高校、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156家单位,为珠海重点发展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这是新动作、新设想的背后,是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布局、珠海高等教育的良好土壤以及已经形成的优势。

早在1999年,珠海便开始探索“地方政府与高校联合办学”之路。2000年9月,中山大学成为正式进入珠海办学的首个国内著名高校,此后珠海高等教育进入全速驱动的阶段。

10所高校、13万在校大学生——目前,珠海已形成一个办学体制多元、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 广东省高等教育第二城,为珠海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告别“规模式扩张”,珠海高等教育正不断发力“内涵式发展”,为珠海创新驱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短板

“个头大但身子还不够强”

在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林江看来,“从一般意义上说,一个城市是否拥有源头创新的优势,主要从3个指标来体现,其中一个就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和质量,与之相关的是科研人才的潜能和动能是否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这一层面来看,高水平大学作为基础性科学研究集中的地方,能够为珠海提供更多源头创新的支持。

另一层面,高水平大学也是支持企业实现源头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高水平大学的科研支撑、人才支撑,将实现更快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借助区域优势,珠海过去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增加高校体量,有效解决了高等教育匮乏的问题,但相比国内外先进地区,对照源头创新等发展要求,珠海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仍属于“个头大但身子还不够强”的阶段,亟待进一步“强身健体”,应更加注重长远的质量发展。

首先,珠海多数高校办学层次仍有提升空间。从广东招生层次看,只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珠海校区在一本行列招生,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UIC(联合国际学院)以及3所独立院校在二本行列,其中,UIC在去年新增提前批第一批本科批次录取,北理工珠海学院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也在去年刚刚“晋升”2A。此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3A行列,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在3B行列。有专家认为,“80%的学校办学层次不高,大多数生源质量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

“尽管珠海高校众多,但每年留下来服务本地的毕业生很少,而且缺乏研究型、创新型的软件技术人才。”珠海南方软件网络评测中心主任侯建华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该中心已经连续几年未在珠海本地招聘技术人才。

在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智平看来,由于体制机制上的一些制约,珠海高校设置的更多是以文科、商科专业为主,理工科、技术研发类的专业设置较少,因此与珠海的重点发展产业缺乏更深入的融合。

此外,在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三级办学、跨区办学、多元办学的格局,地级市政府并没有高等教育管理权限,这导致珠海在市级层面制定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引导、推动建立高水平高等教育体系具有一定难度。

方向

“应紧抓人才科研双核谋求质变”

“创新发展,成为校地融合的核心命题,也是重要路径。”分析人士指出,珠海正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迫切需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而对于高校来说,如何以人才培育和科技研发为“双核”,进一步寻求创新资源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也成为升级之道和必由之路。

“双创”时代,珠海高等教育如何转型升级?

专家指出,这需要紧紧围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根本要求,从办学理念、办学结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实力、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考量,推动珠海高等教育的质变。

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彭澎认为,从创新的类型来看,原始创新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也是珠海下一步需要重点着力的领域。“除了中大、暨大外,珠海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其他高校珠海分校也朝着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或把母校的某些学科、研究职能转移到珠海来,从而形成本地的基础性原始创新源头。”

研究型大学固然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但从珠海的客观实际而言,这种模式也受制于母体大学的办学能力。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看来,珠海高校多数通过国内知名大学办独立学院模式,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客观而言其实力不够,很难发展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不过,他同时指出,“并不一定研究型大学才有高水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珠海还可以重点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结合应用型创新的要求,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方向需要更紧密地结合区域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实际。

“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在创新驱动中已经更加聚焦创新企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珠海的高校在办学方面也需要和珠海特色产业以及创新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推动科技或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吴培冠说。

这意味着,各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与珠海产业,打造“长板效应”,不求大求全而求专求强,形成细分领域的制高点,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珠海过去的高等教育已打下一定基础,在产学研合作领域也有成效,但在新的要求之下,仍需进一步构建校地创新共同体,即以共同的发展目标、科学的利益分享机制、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为保障,大学、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各司其职、良性互动、协同创新,形成知识溢出效应,加速创新驱动。

“在创新驱动中,政府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发展,但要避免以行政手段来干预学校办学的情况。应该强化引导作用,把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创新需求告诉学校,把决策的自主权交给学校,学校则要因应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的改革探索,这样才能更好推动创新发展。”熊丙奇说。

背景

身边的追兵

高等教育全面升级,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背景下,不止珠海,省内其他城市同样不乏大动作。

部分城市“大手笔”投入。例如,深圳未来3年将投入10亿元帮助深圳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佛山在2015至2020年计划投入30亿元建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明确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国际化办学步伐加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设,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湖大-罗切斯特理工设计学院(深圳)完成首批招生……中山市政府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三角民森集团四方合作办学,建设广外考文垂大学中山工业设计学院,这将是中山引进的第一所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而由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合作建设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已于去年12月中旬开建。

一些城市也在规划方面做足工夫。《惠州市高等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惠州力争在2020年前完成高等教育“2+10+N”(2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N所研究院或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全日制理工科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占比达到55%—60%的水平,建设几个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理工科类专业。其中,惠州拟以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为核心,拓展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合作。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4/07/content_753390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