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广东3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6-01-09第A01、A03版 作者:林亚茗 吴少敏 李秀婷 曹斯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1-11 阅读量:

南方日报讯 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笔者从赴北京与会的广东省科技厅代表处了解到:在获奖的295项成果中,我省主持和参与完成的有31个项目,占项目总数的10.5%。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各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有13项。

在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中,我省科学家主持完成的有3项,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等完成的“实现高效率有机太阳电池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及器件结构”、中山大学宋尔卫教授等完成的“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山大学李宝军教授等完成的“用于功能集成的微型化光子器件基础研究”。其中,李宝军的研究成果虽然属于基础研究,却有应用前景,或可与医疗技术紧密结合,对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患者进行更加精准的治疗。

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2个项目,均出自华南理工大学,分别是瞿金平院士主持完成的“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绿色加工成型技术”、邱学青教授主持完成的“碱木质素的改性及造纸黑液的资源化高效利用”。其中,邱学青的研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6项,成果应用到水泥混凝土、农药、材料等领域,包括广州地铁、世界第一大跨径拱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云南南沙水电站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

我省参与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1个项目中,有2项获一等奖。这些项目不仅在各个专业具备创新点,而且已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出较好效益。

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的“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多器官移植例数属全球最多,术后生存率较高;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完成的“营养代餐食品设计创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在食品加工企业应用后,累计新增销售额177亿元、新增利税27亿元。

据介绍,获奖项目技术领域与广东支柱产业紧密相连,质量有所提升。2015年度广东推荐国家科技奖的获奖率明显提升,自然科学奖推荐7项,3项获奖;技术发明奖推荐2项,全部获奖;科技进步奖推荐11项,8项获奖。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1/09/content_7506987.htm

广东3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外国人拿来做衣服地毯 中国人发展成医疗神器(节选)

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国家授予的295项科技奖中,广东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1个项目获奖,占项目总数的10.5%。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各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我省以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有13项。

这些获奖项目技术领域与广东支柱产业紧密相关,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创新性,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益。部分获奖代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讲述了科研“神秘面纱”之后的生动故事。

中山大学李宝军团队:他们的光照到细胞上细胞就变得“听话”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送了一包不知名称的新材料到李宝军的实验室进行鉴定。他在鉴定时发现,这种材料遇热可以像棉花糖一样,自由延伸,拉成很细的线条,有一些肉眼都无法看到。这拉细的材料,导入光后,就可以变成五颜六色,飘舞空中。

后来,这种材料被证实为PTT,1998年由美国一家化学公司合成,被评为美国六大石化新产品之一。PTT价格低廉、柔软性和弹性恢复性比涤纶、绵纶纤维更优,被广泛用于制作地毯、服装和纺织。

李宝军的团队发明了将PTT制成柔性纳米波导的拉制技术和组装成微纳光子器件的扭缠技术,这些发明为微型化光子器件组装和器件之间柔性光互连奠定了基础。

李宝军团队的研究,被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国专家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上肯定,称其是“一种吸引人的纳米光子学材料”“一种前途无量的导光材料”“为研制新的超小型光子器件提供了新途径”。

李宝军他们研制出锥形光纤探针,将波长为980纳米的光通入锥形光纤探针,探针尖端出射的光照射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纳颗粒上,可对微纳颗粒进行灵活、精准、无损伤光操控,构筑出各种结构和阵列。

他说,这种光可以将生物细胞先捕获,然后移动到任何指定的位置。这一技术或可以与医疗紧密结合,向病人定向地输送药物,进行更加精准的医疗,或利用所掌握的光信号,来判断人体的症结,或激活神经,治疗帕金森病等,还可以研究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

华南理工大学邱学青团队:造纸黑液里的木质素让广州地铁更安全

邱学青是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1995年开始,他带领团队从事工业木质素的资源化高效利用研究,并于200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时隔8年后,邱学青团队凭借对“碱木质素的改性及造纸黑液的资源化高效利用”项目,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邱学青清晰地记得,之前有一位造纸人提着两桶“黑液”,来到他的实验室,并表示“黑液”可能是放错地方的宝物。

在“造纸黑液”中,70%是碱木质素等,其他30%为碱和无机盐。1813年瑞士植物学家Candolle发现并提取了木质素,但此后国内外科学家对木质素的研究较少取得较大突破性的进展,尤其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因此,邱学青带领团队开始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植物每年生产1500吨的木质素。他希望把工业排放物中的木质素回收后改性,变成精细化学品、纳米颗粒等,实现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生物质可再生资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该研究已经把木质素应用到工业、生活中,尤其是水泥混凝土、农药、材料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木质素做成的减水剂,只要添加到混凝土中,就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建筑内部的裂缝,这一成果已应用到广州地铁、世界第一大跨径大桥重庆朝天门、云南南沙水电站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

暨南大学李卫团队:高耐磨钢铁材料为企业节约27亿元

在冶金、电力、建材、建筑、煤炭、机械等行业内,破碎、挖掘、研磨、泵送等工况的大型设备都需要用到耐磨损的钢铁材料。我国是世界耐磨损钢铁材料生产和应用大国,消耗量巨大,每年消耗在摩擦、磨损和润滑方面的资金在1万亿元以上。“关键易损件的耐磨寿命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国的这些装备进入世界前列。”李卫说。

1984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李卫就投身于节材耐磨损钢铁材料制造技术研发中,已有30余年。他提出,要提高钢铁材料的耐磨性,应该从材料的硬度与韧性的匹配入手。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他与团队发明和研制出了针对不同工况的3种高性能耐磨材料,整体性价比提升20%—200%。

在这3类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李卫主导研制出了9项节材耐磨材料的国家标准和2项机械行业标准,并主持制定了中国的耐磨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引领了我国耐磨材料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李卫团队发明研制的新型耐磨材料,已经实现了大批量的生产和推广应用,相关企业近年直接生产销售额已有90多亿元,各工矿企业使用新型耐磨材料节省了27亿元的材料支出。

广东省农科院张名位团队:使用了他们的发明 营养品不再味同嚼蜡

8日,由广东省农科院、华南理工大学和四家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完成的《营养代餐食品设计创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张名位介绍说:“我们这项曾经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支持的项目成果,已经在10家食品加工企业应用,研发新产品36个,累计新增销售额177亿元、新增利税27亿元。而临床营养品加工的产品,已在全国近1000家医院临床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代餐方便食品因其方便快捷而受到消费者青睐。但这类产品存在营养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另一大类型的代餐方便食品——病人服用的临床营养食品,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国外品牌的这类营养品又多是采用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加工而成,缺少食品的特有风味。

他们以谷物、豆类和蔬果原料代替单体营养素,配制出满足肝病、糖尿病、肿瘤及手术前后病人需要的临床营养粉剂。经医院临床应用证明:病人服用后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国内品牌临床营养品得到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从不到1%提升到30%以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团队:多个器官“打包”换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带领的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合作,凭借研究成果“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早在2004年5月,何晓顺团队就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经过多次探索,何晓顺等对传统术式进行改良。

如今,何晓顺等创立的“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为24位患者带来了福音,移植例数全球最多。最大年龄的有72岁,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100%,术后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高达94.7%及76%,国际领先。他所在的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可常规开展多器官移植的中心。

除了腹部多器官移植,何晓顺团队还对器官联合移植展开了探索。其创新的胰肾联合移植关键技术,以及建立的肝肾联合移植技术体系,疗效均在国际领先。

广州医科大学冉丕鑫团队:首次揭示生物燃料是农村慢阻肺的元凶

研究团队构建了慢阻肺综合防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慢阻肺综合防治提供重要参考。8日,该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冉丕鑫教授介绍,全世界有近30亿人生活在以秸秆柴草等生物燃料为能源的环境。在我国农村地区,有高达83.1%的人暴露于生物燃料的烟雾中。

从1993年开始,课题组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选取广东、北京、上海、天津、沈阳、西安、重庆等地,随机调查了2.5万名40岁以上的人,发现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这为我国制定慢阻肺防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组还首次揭示了生物燃料是我国农村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慢阻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相关成果论文被评为国际环境流行病学会2014年度“环境流行病学最佳论文”,这也是该论文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在慢阻肺的治疗上,研究团队发现,含巯基抗氧化药物可以用来治疗慢阻肺,并证实了茶碱等药物治疗慢阻肺的效果,为中国慢阻肺患者提供了有效、安全、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此外,针对慢阻肺诊断率和治疗率远远低于实际患病率的现状,他们还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慢阻肺早期筛查方法,以及适宜社区和基层医院应用的病情初步判别方法。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1/09/content_750691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