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劉慧華、鄭曼玲廣州四月二日電】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暨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2日在穗揭幕,這是繼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之後,又一以饒宗頤命名的學術交流機構,亦是內地第一個饒學研究機構。主辦方希望通過舉辦各種研討活動,深入鑽研饒公博大精深的論著和藝術作品,鼓勵更多學者投身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合作。
慶典活動在廣州增城仙村鎮舉行,百歲饒公親臨現場,與一眾海內外嘉賓共同主持了揭幕儀式,並向研究院顧問委員會成員頒發了聘書。
百歲饒公親臨頒發聘書
國學大師饒宗頤以曠世之才,文通六國,學富五車,堪為一代鴻儒,與季羨林先生並稱「北季南饒」。極富傳奇色彩的是,與季先生學院體系的背景不同,饒老乃憑藉自學苦讀成才,通曉六國語言,研究領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等十多門類,數十年積澱後在不少領域獨闢蹊徑、開荒播種:他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他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又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
這位被當代「最後的通儒」的國學大師,擁有百科全書式的深厚學養,令後輩學者難以望其項背。業界普遍認為,年輕一輩要繼承饒老學術衣缽並不容易。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表示,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在增城的落成,將成為海內外饒學研究的在內地的第一個重鎮,也可以看作香港饒宗頤學術館的「姐妹館」,將為饒學在內地尋找後繼者提供便利。
「饒荷盛放」畫展同期揭幕
開幕儀式現場,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也掛牌成立。據悉,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及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啟動運作之後,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辦饒學及相關學術文化交流研討會,出版發布饒學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和書籍,同時還將與世界各地著名學府、研究中心合作,開展文化學術領域的培訓講座,着力打造一個兼具國際性、權威性的饒宗頤學藝研究中心,深入鑽研饒公博大精深的論著和藝術作品,鼓勵海內外學者投身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
2日當天,由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主辦的「饒荷盛放」畫展也同期揭幕。作為一位極富才情的藝術家,饒公擅長山水與人物畫,且均能在佔人筆意之上有所發展,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其書畫作品反映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沉思考和積極探索,是其豐厚學養和豐茂才情的結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傳世價值。此次畫展囊括饒公由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所繪的荷花畫作,展示「饒荷」形成與發展的歷程。
廣州市委常委、增城區委書記歐陽衛民、增城區區長羅思源、中山大學校長羅俊、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中聯辦九龍工作部部長何靖、《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姜在忠、大公報副總編輯鍾蘊晴等嘉賓出席了揭幕儀式。
博學鴻儒情繫嶺南上庠80載
2日下午, 當饒宗頤先生從中山大學兩位校長手中接過該校首屆顧問董事會名譽主席牌匾,以及泛着黃暈的一份80年前印有饒宗頤姓名的中山大學花名冊時,這位銀髮白眉的國學大師禁不住反覆端詳,臉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一位博學鴻儒,一所嶺南上庠,相識相知近八十載,結下了難以磨滅的情緣:饒宗頤19歲成為國立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最年輕的纂修,打下深厚的學術根基;21歲欲隨中大西遷雲南,因病滯留香港,與中大人情誼不斷;一別故校三十載,又因中大盛邀重歸家鄉,與中山大學曾憲通等教授開展合作研究,並受聘為中山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成為中山大學首位名譽教授…… 「我的學問是中山大學濡染出來的,中山大學對我的一生都有影響。」這位望百之年的國學大師多次表達對中大的感激之情。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介紹,饒宗頤先生與中山大學有着八十載的學術情緣。饒宗頤先生的學問風範,一直是中大師生的楷模,饒老所秉持的萬古不磨之意與中流自在之心,具有深厚的精神內涵,他一生追求「求是、求真、求正」的探究精神和謙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恰是中大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生動闡釋和最佳典範。饒宗頤先生的學術道路和學術成就,也足以告訴後來的學者,潛心問學、厚積薄發才是守護民族文化,維繫學術命脈的「正途」。
羅俊院士表示,此次聘任饒宗頤先生為中山大學首屆顧問董事會名譽主席,希望以此激勵中大學子及校友,學習饒宗頤先生的治學與為人。另外,校方還特別找到當年印有饒宗頤名字的中山大學花名冊,作為敬賀饒老百歲華誕的一份獨特心意。對此,面容清癯、劍眉星目的饒老多次雙手作揖,微笑默念「感謝、感謝!」
原文链接: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50403/PDF/a16_scre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