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三大院士任名医大讲堂顾问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12-01第A3版 作者:王鹤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2-01 阅读量:

广州日报62周年生日之际,三位名医、知名院士成为本报名牌栏目“名医大讲堂”的顾问,他们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三位院士表示,广州日报引领媒体风气之先,让民众和医生面对面直接交流,在推进公众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医患良好沟通发挥了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

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活动邀请名医名家进行科普讲座,给老百姓和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且每次不惜版面进行全方位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好的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是‘权威专家+有公信力、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深入浅出的科普内容。这正是广州日报保健新闻以及‘名医大讲堂’的特点。

医生精力或能力有限,‘名医大讲堂’搭建了医患之间的桥梁,医生从专业角度准备材料,‘名医大讲堂’组织和召集市民进行医疗科普,民众的医学水平和保健水平都得以提高。

钟南山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顾问。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荣誉所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其在呼吸疾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是我国支气管、哮喘、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SARS、新型流感等)防治的领军人物。在2003年我国SARS疫情中,明确了广东的病原学,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2013年任广东省H7N9防控专家组组长,对H7N9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钟南山:澄清健康误区 科普公益权威

多年来,钟南山院士对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及保健版面科普、公益、权威的形象赞赏有加,曾经多次盛赞。“广州的健康版已经开办了多年,作为医生,我也会看上面的文章,有不少都写得很不错,常常能抓住老百姓医疗知识中的误区、盲点来进行纠正,科普的特点非常鲜明。而‘名医大讲堂’活动邀请名医名家来进行科普讲座,给老百姓和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且每次不惜版面进行全方位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表示,广州日报对保健版的重视以及在促进医患沟通方面作出的努力,使“老百姓对医疗问题的一些误解能得到及时、权威的澄清”。

钟南山院士已经是广州日报健康周刊和“名医大讲堂”的老朋友了。多年前,他提笔为本报健康周刊题词“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近五年来三次率领专家团队登上“名医大讲堂”与广州日报读者面对面互动。在今年世界慢阻肺日举行的“名医大讲堂”,他更亲自把讲座地点定在开放式的广医一院门诊二楼的中庭大厅,让更多人在现场听到讲座。活动中,并欣然为“名医大讲堂”题词。

院士Tips:何时戒烟都不晚

作为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大力疾呼控制吸烟的重要性,“别以为抽上了再戒烟对身体不好,其实什么时候戒烟都不晚”。他更长年关注大气污染和呼吸疾病的关系。他认为,灰霾天不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只要从上到下下决心,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和大气污染的关系,5到10年就能使大气环境变好,对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重要。(广州日报记者伍仞、黄蓉芳 通讯员王文熙、韩文青)

曾益新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明确了鼻咽癌的遗传易感性,并对鼻咽癌发病相关的EB病毒亚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团队已经研究出可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体检中心可以进行检测。这项检测主要针对鼻咽癌高发区的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可以预测自己发生鼻咽癌的风险是高还是低。对公众而言,曾益新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第十套医改方案的牵头指定人。这一事件是我国医改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曾益新:推进健康教育 促进医患沟通

“广州日报在推进公众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社会效果很好。”曾益新院士对本报多年来在健康传播方面的不懈努力给予充分肯定。从率先开辟保健新闻版,在国内最早推出每周一期的“健康周刊”,到最早打造健康教育和医患沟通平台“名医大讲堂”,广州日报一直领媒体风气之先,传播权威、靠谱的保健知识,为民众享受健康生活而努力。

尽管工作繁忙,曾益新仍会抽空关注广州日报的健康新闻。“好的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是‘权威专家+有公信力、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深入浅出的科普内容。”曾益新认为,这正是广州日报保健新闻以及“名医大讲堂”的特点。传播疾病防治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人们的患病风险,提高健康水平。

作为一名医生,曾益新希望通过媒体的努力,令公众增进对医生和医院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医患良好沟通,病人在治疗时积极配合医生工作,医患合力,才能更好地对抗病魔。”

院士Tips:九成早期鼻咽癌可治

曾益新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一看“肿瘤医院”的招牌就发软。“其实‘恐癌’完全没有必要。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只要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许多早期癌症都能治愈。以鼻咽癌为例,九成早期病人可以得到治愈。”他强调,肿瘤重在预防和早期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重视定期进行“防癌体检”,都可以让人们远离癌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

侯凡凡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器官衰竭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主攻肾脏病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擅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病诊治。她的研究成果为防止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提供了新策略,使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时间延缓1倍以上,被国际誉为“改变了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策略”,改变了千万慢性肾病病人的命运。

侯凡凡:提高保健水平 搭建医患桥梁

侯凡凡作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部分管科学教育的院士,对医学科普一直很关注,她曾走入校园为中小学生普及如何做好科学研究。“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栏目不局限于在报纸上传播医学科普知识,还走到人群中,让民众能与医生面对面直接交流,教育作用更深入,这个模式很好,很受老百姓欢迎”,侯凡凡说,她在广州日报举办“名医大讲堂”时,火爆的场面出乎她的意料。这样的栏目会帮医生做很多医生做不到的工作。

她认为,医生平时工作忙,精力或能力有限,“名医大讲堂”搭建了医患之间的桥梁,医生从专业角度准备材料,“名医大讲堂”组织和召集市民进行医疗科普,民众的医学水平得到提升,保健水平也得以提高。同时,“名医大讲堂”这样的医学科普能缓解医患关系,民众医学知识增加了,对疾病的认识增加了,在交流过程中,病人能更加理解医生。

院士Tips:慢性肾病发病静悄悄

作为肾病专家,侯凡凡指出,肾脏病儿童、青壮年、老年人都可以发病,发病率是10%~13%,在我国有1亿病人。部分慢性肾脏病最终成为尿毒症。肾脏病是一个隐秘的杀手,肾脏病分为五期,在第四期之前,病人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只有到肾功能破坏超过75%才会出现一些症状。在1亿的患者中仅有12.5%知道自己患上慢性肾脏病。此外,中国目前9%的人群患有糖尿病,其中有蛋白尿的高达20%。建议糖尿病病人体检时要检查“尿常规”,发现出现蛋白尿要及早治疗。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12/01/content_280959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