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科学报】在海拔6500米处“翻阅”地球历史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05-21第06版 作者:张国帅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5-21 阅读量:

5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传来喜讯:珠峰科考队完成在东绒布冰川表面的雪坑采样以及在海拔6500米的冰川积累区钻取3根透底冰芯,总长300多米,其中最长一根为142米,是我国目前在珠峰站钻取的最长冰芯。

早在4月17日,中科院、中国气象局和中山大学一行18位科考人员以及协助人员就进驻珠峰大本营,科考人员预计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珠峰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环境效应是本次科考的主要目的。科考采取逐步扎营的方法以帮助科考人员适应残酷的高寒环境,在珠峰大本营附近扎营后,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康世昌安排大家开始高海拔、高寒和缺氧的适应性训练,3天后科考队向珠峰海拔5800米处的第二营地进发,由于事先准备充分,科考队相对顺利地到达第二大本营。

在第二营地休息两天后,担心天气恶化,康世昌率先带领一个小队向海拔6500米处的冰芯钻取点前进。在珠峰海拔5800米以上的道路都是冰面,而积雪的覆盖遮挡住了冰裂隙,虽然只有几公里的路,科考队走得十分辛苦,康世昌说,这段道路必须十分小心,得找经验丰富的老冰川人在队伍最前面探路。

最后,经过艰苦的跋涉,科考队员陆陆续续到达了冰芯钻取点,顶着高原反应的头晕目眩,大家齐心协力把工作帐篷支了起来,稍作休息就把钻取冰芯的钻机组装完毕,开始打钻。第一天晚上冰芯钻取工作还算顺利,工作人员张师傅熬了一个通宵钻了80多米,大家看到来之不易的冰芯,纷纷露出欣喜的微笑。

冰川冰芯记录了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信息,主要是指大气中的不溶微粒和化学物质(气溶胶)在大气环流和降水等因素的作用下以干、湿沉降的方式降落至冰川上,在经历一系列的沉积过程后而最终保存在冰川冰中,形成具有一定规律、与当时气候条件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料记录。

冰芯因其分辨率高、信息量大、保真性强、时间序列长和洁净度高而成为研究地球系统中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最好媒体,在恢复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现代气候与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